通區府辦函〔2024〕19號
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蓮湖景區管委會,區級有關部門(單位):
為切實加強全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經區政府同意,現將《通川區2024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達州市通川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4年5月20日
通川區2024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為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防災減災的決策部署,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切實做好我區2024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四川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印發四川省2024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達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轉發<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2024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等規定,結合通川區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地質災害發育分布概況
通川區位于川東低山丘陵地區,低山、深丘、中丘、淺丘等地貌多樣,主要劃分為兩個區域:一是重點防范區,主要位于通川區北部鄉鎮深丘多山區域,坡度大、地質災害發育條件相當成熟,發生地災的可能性較大;二是一般防范區,主要分布于通川區南部鄉鎮,較平緩區域,地質災害發生率相對較低,但人口較為密集。近年來,隨著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工程建設活動頻繁,受自然因素誘發和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險情日益增多,潛在的地質災害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也越大,尤其以滑坡、崩塌為主的地質災害頻發。
截至2024年4月底,根據駐守技術支撐單位(西藏金海礦產資源開發有限公司核工業西藏地質調查院)對通川區地質災害排查結果,確定全區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共計58處(其中:滑坡50處、崩塌6處、地面塌陷1處、泥石流1處),涉及13個鄉鎮和4個街道辦事處,共46個行政村社,直接威脅790戶7250人,潛在經濟損失29538萬元;按險情級別劃分為小型38處、中型16處、大型3處、特大型1處;按受威脅戶數劃分為10戶以上的30處,10戶及以下的28處。
二、2024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一)降雨趨勢預測。預計2024年汛期(5~9月)氣候狀況總體為一般到偏差,旱澇并重,階段性旱澇災害明顯,發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風險較高。平均氣溫25.0~25.5℃,較常年偏高0.5℃;降水量950~1050毫米之間,較常年同期偏少2~5成。汛期共有6~8次區域性暴雨天氣過程,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及9月。超過35℃高溫日數平均為25~35天,較常年同期偏多。
5月:平均氣溫21.5~22.5℃;較常年偏高0.5~1.0℃,降水量120~150毫米,較常年同期略偏少。5月中下旬可能會出現多雨時段。
6~8月(主汛期):平均氣溫27.0~29.0℃,較常年偏高0.5~1.0℃;總降水量(650~750毫米),較常年偏少2~5成。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有強降水集中時段,易引發山洪及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高溫日數較常年偏多,有階段性高溫熱浪發生,局部地方可能出現夏伏連旱。
9月:平均氣溫22.5~23.5℃,較常年正常或略偏高;降水量140~170毫米,較常年同期正常。
(二)致災因素分析。通川區自然地質環境條件較復雜,全年受大氣降雨及人類工程活動影響,區內地質災害發生較頻繁,且時空分布不均,地質災害形成因素以自然地質環境條件為主控因素,因降雨、不合理的人為工程活動是主要誘發因素。同時根據通川區地質環境條件分析,本年度地質災害防范工作量預計較常年增加。
三、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一)重點地質災害類型。根據通川區地質環境條件、氣候因素、人類工程活動等情況,綜合地質災害的規律、特征和現狀,全區地質災害仍以小規模崩塌、滑坡為主,不排除發生大規模滑坡的可能。
(二)重點防范時期。汛期降雨是地質災害的主要誘發因素,因此區內地質災害發生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4-10月,汛期(5-9月)為重點防范期,尤其集中于6-8月,區域性和局地強降雨期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災害將顯著增加,且具有較強的同發性和群發性,上述時段應予以高度關注。
(三)重點防范區域。依據地質災害隱患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易發區等特征,并結合通川區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綜合分析,將地質環境條件差、地質災害高易發和經濟建設規劃的重點區域定為重點防治區;地質環境條件較差、地質災害中易發、經濟建設規劃的次重點區域定為次重點防治區;地質環境條件一般或較好、地質災害低易發或不易發、經濟建設規劃的一般區域定為一般防治區(見下表)。
地質災害防治分區說明表
重點防治區 | 次重點防治區 | 一般防治區 |
將地質環境較差、地質災害高易發和經濟建設規劃的重點區域。 | 將地質環境較差、地質災害中易發、經濟建設規劃的次重點區域。 | 將地質環境一般較好、地質災害低易發、經濟建設規劃的定為一般防治區。 |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分區原則和方法,通川區地質災害防治可分為3個區、5個亞區(見下表)。
通川區地質災害防治分區表
區 | 亞區 | |
名稱及代號 | 代號 | 名稱 |
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A) | A1 | 雙龍鎮-復興鎮-鳳西街道辦-鳳北街道辦低山、 |
A2 | 江陵鎮-金石鎮-安云鄉-青寧鎮-碑廟鎮-梓桐鎮-北山鎮 | |
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B) | B1 | 蒲家鎮低山、丘陵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 |
B2 | 羅江鎮-磐石鎮低山、深丘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 | |
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C) | C | 東岳鎮淺丘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 |
(四)重點防范對象。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場鎮、學校、醫院、景區、集中安置點等人口聚集區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和在建工程是重點防范對象,在山區地帶從事生產活動的工礦企業、水利及公路等也是重點監測防范目標。
四、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壓實防災責任。各鄉鎮街委、有關部門(單位)要嚴格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防災要求,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重要工作日程,切實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黨委和政府主體責任、部門監管責任、鄉鎮街委屬地責任、村(社、點)一線處置工作責任和各級包保責任制度,逐級逐點分解任務,確保防災責任落地。進一步健全完善各級地質災害指揮決策機構并強化其統籌指揮作用,層層落實責任,確保責任到點、到人,做到“點點有人抓、處處有人管”。
(二)強化部門聯動,聚力防災減災。各鄉鎮街委、行業主管部門(單位)要積極配合區地質災害指揮部的統籌調度,加強信息互通、會商研判和協調聯動,強化汛期聯合調度,形成防災合力。自然資源部門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應急、發改、經信、教育、住建、交運、水務、文旅、農業農村等部門要分別做好礦山開采、工業企業、學校、在建工程、自建房屋、工棚營地、旅游景區、交通沿線、河道及水利設施等區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工程建設項目主管部門要指導和督促業主單位做好在建項目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其他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好相關領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實施。
(三)堅持分類整治,切實降低風險。各鄉鎮街委、有關部門(單位)要積極推進《達州市地質災害全域綜合整治五年行動計劃(2021-2025年)2024年度實施方案》實施。加快建立健全隱患風險識別與管控體系,利用已完成的地質災害風險區調查評價成果,探索將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成果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的實現路徑,加強風險區管控,構建“隱患點風險區”地災風險管控新格局,著力從源頭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真正把隱患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按照輕重緩急原則,采取監測預警、排危除險、工程治理、避讓搬遷等措施,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已完工的工程治理項目要加強后期管理維護,確保治理工程發揮防災功效。
(四)加強巡查排查,強化動態管理。各鄉鎮街委、行業主管部門要嚴格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四川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川辦函〔2012〕121號),抓實抓細本轄區本行業地質災害隱患排查,確保隱患排查整改全覆蓋并貫穿汛期防災始終。各有關部門(單位)要按照職責分工認真組織本行業本領域的隱患風險排查,加強人員密集場所、農村新建住房、集中安置區、工程開挖邊坡、重要基礎設施周邊、旅游景區、工棚營區等重點區域、重點地段的巡查排查。要將排查出的隱患點形成臺賬逐一登記造冊,逐個制定完善防災預案,逐一落實監測、避讓、治理等防災措施,逐點明確防災責任人、監測責任人和監測員。要強化“預案外”地質災害防范,加強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成果運用,健全完善風險隱患識別和管控體系,把更多風險隱患動態納入監測預警和風險防控范圍,著力提升“預案外”地質災害防控能力。
(五)健全監測體系,提高預警能力。堅持人防、技防并重,健全群測群防體系和專業監測預警體系,做好專業監測預警與群測群防系統同時運行和有效銜接。按照分級預警、精準施策的原則,統籌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短臨預警和專業監測預警,不斷提高專群結合監測預警體系科學性、精確度。要逐點落實防災責任人、監測責任人及專職監測員,完善監測員遴選、培訓、考核、激勵制度及動態調整機制,汛前向社會公示相關信息。加強專業監測設備及預警平臺運行維護,加大地災智防應用程序(APP)推廣應用力度,動態優化預警閾值和預警模型,提升監測預警時效性和準確度,確保監測數據及時推送至防災責任人和監測員,切實解決信息傳輸“最后一公里”問題。
(六)完善預警機制,把握防災主動。氣象、應急管理、自然資源、水務、新聞媒體等部門(單位)要強化協調配合,加強地災氣象預警會商研判,按要求開展分級預警,建立預警響應“點對點”督促和落實情況反饋機制,推動形成預警響應閉環管理。充分發揮跨區域地質災害聯防聯控工作機制,遇降雨過程相互通報信息,實現氣象和地災預警信息共享,做到“上游下雨、中游吹哨、下游開跑”。要堅決執行“三避讓”(即主動避讓、提前避讓、預防避讓)、“三個緊急撤離”(即危險隱患點發生強降雨時要緊急撤離、接到暴雨藍色及以上預警或預警信號要立即組織高風險區域群眾緊急撤離、出現險情征兆或對險情不能準確研判時要緊急撤離)剛性要求,嚴格執行“三人一屋”機制(轉移避險的“指揮官”、避險過程的“監管員”、安置管理的“責任人”和安置過渡的“安全屋”),堅決果斷地提前組織受威脅群眾避險撤離和妥善安置,并加強撤離人員管控,做到“不安全,不返回”,嚴防人員擅自回流造成傷亡。針對監測員老齡化及受威脅群眾老弱現象較普遍、避險響應能力較差的村落,要逐村添措補短,逐戶結對幫扶,堅決防止出現工作死角。
(七)加強培訓演練,增強防災意識。要通過電視廣播播報、互聯網推送、現場宣講等方式,用好地質災害防治正反兩方面典型案例和宣傳教育片,開展地質災害科普知識“七進”“開學第一課”等宣傳教育活動,切實增強全社會主動防災避險意識。加強夜間、斷電斷網斷路“三斷”等特殊條件下的地災避險演練,采取集中與分散、綜合與單項相結合等多種方式,確保每處隱患點和在建工程至少培訓演練一次,切實提升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避險逃生應對能力。
(八)加強監督管理,壓緊壓實責任。錨定地質災害零傷亡目標,強化區地質災害指揮部職能職責,壓緊壓實鄉鎮街委主體責任、行業監管責任和防災人員直接責任。要采取明察暗訪、“四不兩直”、汛期蹲點督導等方式持續開展防災減災督查,加強“兩書一函”“三單一書”等責任督促機制運用,確保及時把問題整改到位。
(九)編制防治方案,提高工作效率。各鄉鎮街委、有關部門(單位)要結合地質災害全域綜合整治五年行動計劃(2021—2025年)和“十四五”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以及工作實際,及時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報區地質災害指揮部辦公室備案,作為組織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決策依據。要將地質災害防治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持續高效開展。
(十)健全應急制度,提升應變能力。各鄉鎮街委、有關部門(單位)要繼續抓好巡查排查、宣傳培訓、監測預警、會商調度、搶險調查等工作,逐步建立專業化、科學化的應急響應機制,提升地質災害應急技術保障能力。要嚴格落實汛期領導帶班、專人24小時值班值守、災險情速報制度。各地應對突發性地質災害時,要在30分鐘內將災險情出現的時間、地點、類型、規模、誘發因素、發展趨勢、傷亡和失蹤人數、直接經濟損失等情況電話報告區地質災害指揮部辦公室(電話:0818-2379042),嚴格實行責任追究制度,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玩忽職守、瞞災不報造成損失的,將嚴肅追究有關單位和人員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