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市通川區“十四五”醫療衛生服務
體系規劃(送審稿)
達州市通川區衛生健康局
2023年8月
目 錄
達州市通川區“十四五”醫療衛生服務
體系規劃(送審稿)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為加快實施“三城三地三片區”發展戰略,進一步優化全區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增強醫療衛生綜合服務能力,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穩定協調發展,根據《四川省“十四五”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健康通川2030”規劃綱要》《達州市通川區“十四五”(2021—2025年)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規劃》等,編制本規劃。
通川區位于四川東北部、達州市中部,東北與宣漢縣相鄰,西南與達川區毗鄰,西北與平昌縣接壤。截至2020年底,通川區轄5個街道、12個鎮、1個鄉。轄區面積900平方公里,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通川區常住人口905678人。人口出生率5.15‰、人口死亡率0.89‰、人口自然增長率4.25‰、嬰兒死亡率0.7‰、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6‰、孕產婦住院分娩比率99.96‰、孕產婦死亡率16.7/10萬、全區醫療衛生機構582個,其中:縣級公立醫院2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3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564個、社辦醫院13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6339張,每千人口床位數7張;醫療衛生機構人員4528人,其中:公立醫療衛生機構2352人、民營醫療機構2176人;衛生技術人員3906人,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每萬人口全科醫師數分別為1.64人、1.96人、0.34人。
(一)人才總量不足。“十三五”期間,隨著常住人口的不斷增加,公立醫院發展規模不斷擴大,醫療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醫院床位數大量增加,實有編制和人才總量嚴重不足,已不能適應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需要。現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中,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儲備不足,特別是全科醫師數與規劃指標還存在一定差距。
(二)資源結構失衡。一是轄區內醫療機構眾多。且市級直屬公立醫療機構主要分布在通川區轄區,區級公立醫院是在夾縫中求生存,醫療市場競爭面臨巨大壓力。二是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優質資源、設備、藥品等方面相對集中于縣級公立醫院,人才引進方面享有更優待的政策,區級其他醫療機構近年來雖已得到加強,但仍難于與之競爭,隨著分級診療等制度的進一步落實,基層醫療衛生資源顯得更為緊缺:三是學科建設方面。三級醫院創建要求具有省級以上一定量的重點專科,以及至少有1個國家級重點專科,目前我區公立醫院均未達到相關標準。
(三)經費投入不足。雖然衛生經費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由于通川區醫療衛生資源基礎薄弱,投入經費仍顯不足。致使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醫療設備的更新緩慢,引進、培養以及向基層沉淀高學歷、高專業技術資格和高素質的衛生專業人才等問題解決起來非常困難,嚴重制約了全區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影響了人民群眾就醫環境和醫療服務質量。
(四)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進展緩慢。全區中醫藥工作雖然有了長足進步,全區17個鄉鎮(中心)衛生院和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設置了中醫科,開展了中醫康復理療等服務,但中醫藥人才培養周期長、人才難留、難招、工資待遇相對較低,在疑難、重大疾病的中醫藥科研能力不足,中醫藥服務領域拓展比較局限、養生保健服務體系不夠健全等問題突出。
(五)服務能力欠缺。由于資金、人員、設備、技術等各方面的問題,造成全區醫療服務能力不足,尤其基層缺乏高水平的全科醫生,與居民需求有一定差距。醫療資源利用不足,造成部分醫療機構在醫療過程中,仍未能擺脫“以藥補醫”和“以藥養醫”的境地。在醫改釋放需求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背景下,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的有效下沉和供給不足,輻射力和吸引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六)居民健康素養水平不高。隨著物質文明的發展,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但是對健康的認識遠遠不足,“重治輕防”問題普遍存在,只有得了病,才去就醫。預防醫學、老年醫學等綜合防治系列服務的格局還未完全形成。健康意識缺失,人民群眾對心理衛生、健康衛生和公共衛生服務意識不足。另一方面,醫療資源相對集中于“治”,而對“防”的投入明顯不足。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黨的二十大作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大決策,將維護人民健康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衛生健康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責任更加凸顯。當前,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提升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整體能力迫在眉睫。面對人民群眾高品質健康服務需求的大幅增長,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和疾病譜變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全民健康的任務更加艱巨。我區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總量不足、布局不均、整合不夠等問題依然存在,基層能力相對薄弱與資源閑置并存,“一老一小”等重點人群醫療衛生服務供給不足,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間的協作機制尚不健全,人員、技術、設備、數據和信息互通共享水平不高,醫防融合不充分,中西醫互補協作格局尚未形成。
推進通川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新時代黨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貫徹落實區六屆第三次黨代會精神,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關于衛生健康工作決策部署,加快推進“健康通川”建設,縱深推進“三城三地三片區”發展戰略,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發揮特色優勢為重點,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轉變健康領域發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顯著提升群眾健康水平,為通川區健康事業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一)堅持科學統籌,分級管理。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醫療衛生資源現狀,科學統籌各類醫療衛生資源數量和布局,優先保障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實施分級管理,完善健全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梯次配置,縮小城鄉地區間醫療資源和醫療服務的差異,分層分類構建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二)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優化政府主導,落實政府保障、管理、監督等責任,強化資源配置,加大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力度,維護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公益性。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滿足群眾多層次、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三)堅持需求導向、平急結合。以主要健康問題為導向,擴大資源供給,提高質量水平,優化結構布局,提升配置效率。立足平時需求,考慮重大疫情防控需要,完善設施設備標準,全面提高應急處置和快速轉化能力。
(四)堅持系統整合,創新賦能。堅持“三醫聯動”,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綜合醫改各項試點,促進中西醫協同發展,加強科研、人才等重要領域機制體制改革,加快醫療衛生技術和服務模式創新,促進醫療衛生資源要素配置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提升醫療衛生服務現代化、智慧化水平。
(五)堅持持續發展,提升效率。注重量力而為,持續發展,強化規劃的引領作用和約束剛性,嚴格控制總量、充分盤活存量、適度發展增量,注重強調醫療衛生資源利用效率和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推動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從規模數量增長型轉變為質量效益提升型。
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以“一老一小”為重點的健康服務能力明顯增強,積極穩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提升我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到2025年,通川區基本構建布局科學、規模適當、層級合理、功能完善、職責明晰、協同有序、優質高效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統籌發展的新格局。在大力推進“健康通川”建設的基礎上,居民健康管理指標達到省、市領先水平,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顯著提升,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普遍具備首診分診和健康守門人能力,中醫藥服務特色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能力全面增強,預防、治療、康復、護理等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協調發展,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急慢分治的就醫格局加快形成,城鄉居民健康水平和滿意度持續提升。
主要發展指標(表1-1)
類別 | 序號 | 主要指標 | 2020年 現狀 | 2025年 目標 | 指標性 質 |
疾病預 防控制 體系 | 1 | 每萬人口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人員數 | 4 | 5.6 | 預期性 |
2 | 縣(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標準化基 礎設施 |
| 全覆蓋 | 預期性 | |
應急醫 療救治 體系 | 3 | 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含中醫醫院,下 同)設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 |
| 100 | 約束性 |
4 | 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 發熱診室(門診、哨點)比例(%) |
| 100 | 約束性 | |
床位和 人力配 置 |
5 | 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張) | 7 | 8 | 預期性 |
其中:縣級公立醫院 | 4 | 4.5 | 預期性 | ||
其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 0.74 | 1 | 預期性 | ||
6 | 每千人口公立中醫醫院床位數(張) | 0.33 | 0.68 | 預期性 | |
7 | 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人) | 1.64 | 2.8 | 預期性 | |
8 | 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人) | 1.96 | 3.5 | 預期性 | |
9 | 每千人口藥師 (士)數(人) | 0.33 | 0.54 | 預期性 | |
10 | 每萬人口全科醫生數(人) | 0.34 | 3.93 | 約束性 | |
11 | 醫護比 | 1:1.19 | 1:1.33 | 預期性 | |
12 | 床人(衛生人員)比 | 1:1.01 | 1:1.62 | 預期性 | |
中醫藥 服務體 系 | 13 | 每千人口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 數 ( 人 ) | 0.51 | 0.8左右 | 預期性 |
14 | 設置中醫臨床科室的二級以上公立綜 合醫院比例(%) | 100 | 100 | 約束性 | |
15 | 設置中醫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 鎮衛生院比例(%) | 100 | 100 | 約束性 | |
重點人 群服務 補短板 | 16 | 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 ( 個 ) | 1.2 | 4.5 | 預期性 |
17 | 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設置老年醫學科的比例 ( % ) | 100 | 100 | 預期性 | |
健康 水平 | 18 | 人均預期壽命(歲) | 77.3 | 78.2 | 預期性 |
19 | 人均健康預期壽命(歲) |
| 同比例提 高 | 預期性 |
注:醫院床位含同級婦幼保健院和專科疾病防治院(所)床位。
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主要包括醫院、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其他醫療衛生機構。
(一)醫院
醫院分為公立醫院和非公立醫院。其中公立醫院分為政府辦醫院和其他公立醫院,我區政府辦醫院按照舉辦層級分為縣辦醫院(含優撫醫院);其他公立醫院主要包括國有和集體企事業單位等舉辦的非營利性醫院,主要提供疾病診治,特別是急危重癥和疑難病癥的診療服務,承擔醫學教育、人才培養、醫學科研和健康教育以及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業務指導等任務,承擔法定和政府指定的公共衛生服務、突發事件醫療處置和緊急救援、醫療支援等任務。
(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主要包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中心)衛生院、醫務室和門診部(所)、村衛生室等,發揮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雙網底”作用。主要提供預防、保健、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復、護理服務,向醫院轉診超出自身服務能力的患者,并接收醫院向下轉診的患者。
(二)專業公共衛生機構
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主要包括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專科疾病防治機構、健康教育機構、婦幼保健機構等。主要提供傳染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職業病、地方病等疾病預防控制和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精神衛生、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出生缺陷防治等公共衛生服務。
(四)其他醫療衛生機構
其他醫療衛生機構主要包括病理診斷中心、醫療消毒供應中心、健康體檢中心等獨立設置機構和護理機構、康復醫療中心、安寧療護中心等接續性服務機構。
(一)床位配置
1.合理配置床位規模。到2025年,按照全區每常住千人口床位8張計算,床位總數為7245張。科學測算、合理配置治療性床位,增量床位向傳染、重癥、腫瘤、精神、康復、護理等緊缺領域傾斜。到2025年,每千人口重癥床位數達到0.1張,每千人口精神科床位數達到0.8張,每千人口公立中醫醫院床位數達到0.68張。可按照公立醫院床位15%的比例設置公立專科醫院。合理控制公立醫院單體規模,引導在資源相對薄弱區域設置院區。結合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床位使用率合理確定床位數量,提高康復、護理床位占比,鼓勵有條的地方因地制宜開展醫養服務、家庭病床服務。
2.提高床位使用效率。優化床位與衛生人力配置比例,床人(衛生人員)比的預期性指標為1:1.62.鼓勵醫療衛生機構成立住院服務中心,改進以科室為單位的資源管理方式,對床位和護士實行統籌調配。將床位向高使用率、高周轉率且病床短缺的病區調整。
3.強化床位使用評價。按照國家建立的醫療衛生機構床位綜合評價體系,對我區床位數量、質量、結構、效率進行綜合評價,推進全區優化配置床位資源。根據常住人口規模及密度、健康需求、床位與衛生人力配置結構、床位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實際狀況,科學制定床位發展目標;根據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等指標合理確定醫療衛生床位分布。原則上,床使用率低于75%、平均住院日高于9天的公立綜合醫院,不再新增床位。
(二)人力資源配置
到2025年,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達到2.8人(其中中醫類別0.8人)、 每千人口注冊護士總數達到3.5人、每萬人口全科醫生數達到3.93人、每千人口藥師(士)數達到0.54人。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人員數增長至507人,每萬人口配備1-1.5名衛生監督員、1名婦幼機構婦幼保健人員,每10萬人口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數不低于4名,每10萬人口精神科注冊護士數不低于8.68名,健康教育機構等其他專業公共衛生機構根據工作量和任務合理配置人力資源。鄉鎮(中心)衛生院至少配備1名公共衛生醫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原則上至少配備1名公共衛生醫師。
(三)醫學設備配置
按照“總量控制、資源共享”的原則,加強配置規劃和準入管理,嚴禁公立醫院使用國家已公布淘汰機型。引導醫療機構合理配置適宜設備,逐步提高國產醫用設備配置水平,降低醫療成本。承擔重大傳染病救治和緊急醫學救援任務的醫療機構加強體外膜肺氧合(ECMO)、移動CT、移動手術室、呼吸機、監護儀、負壓救護車、負壓擔架等設備配置,完善聚合酶鏈式反應儀(PCR)等檢驗檢測儀器配置,提高快速檢測和診治水平。以縣(區)為單位,按照每3萬人口1輛救護車的標準配備救護車,鼓勵支持發展專業的醫學檢驗檢測機構和影像機構,逐步建立大型設備共享機制。建立區域醫學影像、檢驗檢查等共享中心,推動建立“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的服務模式。鼓勵發展社會化的醫學檢驗實驗室和影像中心,實現醫學影像、醫學檢驗等結果互認和資源共享。
(四)醫療技術配置
到2025年,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衛生健康科技創新體系、科教管理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一支業務技術精、創新能力強的衛生健康人才隊伍。以嚴重影響居民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疑難重癥疾病的治療和重大傳染病防控為切入點,以技術創新和解決實際問題為重點,建設一批特色優勢學(專)科。積極打造市級重點學科,創建省級重點學科和重點發展學科,深化與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夢孫團隊合作,在區中醫院建立“國名醫AI工作室”,共建“人民健康系統工程”。
(五)信息資源配置
依托電子政務網,構建與互聯網安全隔離、聯通各級平臺和衛生健康機構的高效、安全、穩定的信息網絡。統籌支持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標準化建設,同步設置公共衛生、基層醫療衛生等信息系統,實現互聯互通。 到2025年,實現全員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和基礎資源四大數據庫基本覆蓋及動態更新,實現不同級別、不同類別醫療機構間信息共享。實施公共衛生信息化建設標準與規范,整合各類傳染病監測系統,搭建覆蓋公共衛生機構、醫療機構、發熱門診、發熱篩查哨點等傳染病監測平臺,建立健全突發傳染病疫情預測預警信息系統,強化公共衛生信息化應用功能。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標準化建設,為基本醫療、基本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控、藥品供應保障等業務信息化提供支撐。
加強以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專科疾病防治機構為骨干,以縣級醫療機構為依托,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網底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強化防治結合、醫防協同。
(一)聚焦職責定位,提升核心能力。按照國家、省、市部署,推進疾病預防控制體制改革,實施疾控中心標準化建設。加快推進疾控中心柳家壩醫貿園建設,到2025年,達到二級甲等標準并至少配備10個生物安全二級水平實驗室,重點提升實驗室檢測檢驗、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疫情形勢研判和現場應急處置能力。強化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流行病學調查處置、檢驗檢測、應急處置、綜合干預等核心能力。
(二)推進醫防協同,提升防控質效。公立醫療機構設立公共衛生科等直接從事疾病預防控制的科室,納入屬地傳染病、慢性病等防治網絡和健康教育促進網絡管理。加強醫療機構內感染預防控制能力建設,建立健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與醫院、其他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鄉鎮(街道)聯動工作機制。加強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技術指導和監督考核。探索建立疾控監督員制度,在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立專兼職疾控監督員。以高血壓、糖尿病、結核病、嚴重精神障礙等疾病管理為突破口,為每個鄉鎮(中心)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培養占專業技術人員編制不低于25%的公共衛生人員,探索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智能健康管理設備,在有條件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立科學健身門診,提升基層防治結合能力。
(一)健全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以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為主體,以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哨點,以信息化和大數據技術為支撐,建立監測預警機制,實現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處置。逐步實現與市級監測信息同步共享。
(二)提高應急響應和快速處置能力。強化和完善衛生應急體系和機制建設,建立健全應急物資儲備調用機制,制定和完善各類衛生應急預案,科學有序處置各類突發公共事件。實現專業衛生應急隊伍全覆蓋。定期開展演練,確保高效運行。
(一)完善傳染病醫療救治體系。加強傳染病醫院和傳染病專科防治機構建設,提升傳染病綜合救治能力和對新發再發傳染病的診斷處置能力。到2025年,我區至少建成1所傳染病醫院(院區),并按要求設置負壓病房(病區)和重癥監護病房。
(二)強化緊急醫學救援體系。加強緊急救援隊伍規范建設,融合醫療、防控、檢測、管理等多專業,促進衛生應急隊伍功能由單一向綜合發展,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設置急診科,強化院前醫療急救與院內急診有效銜接。
以區中醫院感染性疾病科為主體,完善中醫藥應急防控救治體系,在新發突發傳染病疫情防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中發揮獨特作用。
依托區中醫醫院設置感染性疾病科,發揮重大傳染性疾病監測哨點功能。強化鄉鎮、社區疫情中醫藥防控,推廣制定完善基層中醫藥疫情防治方案。
加強區中醫院急診急救能力建設,完善中醫急診臨床診療方案。建設中醫藥防治傳染病臨床救治協作網絡,將中醫醫療機構全部納入相應層級“120”緊急醫學救援網絡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指揮調度系統。
全面加強中醫藥應急指揮能力建設,建立健全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統一領導調度機制和中醫藥第一時間介入、全程參與的應急響應機制。將中醫藥防治舉措全面融入應急預案和技術方案,支持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建立中醫藥科室和專家隊伍,健全區中醫院中藥應急物資周轉儲備和核銷機制。建立中醫藥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庫。
構建以縣級醫院為龍頭,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為支撐,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骨干,村衛生室為網底的基層醫療衛生新格局,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和社區。
結合通川經濟建設,有序推進區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省內外、市內外重點醫院合作辦醫,全面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積極打造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建成達州中醫藥職業學院、達州中醫校非直管附屬醫院和教學醫院建成全區醫學影像、醫學檢驗、醫學病理診斷中心,依托覆蓋人口多、服務半徑大、發展基礎好的中心鎮和特色鎮衛生院,按照二級綜合醫院標準布局建設1—2個區域醫療衛生次中心,輻射周邊一般鄉鎮衛生院,實現人才隊伍、醫療技術、科研教學管理等方面提升。
將醫療衛生服務融入城鎮化發展戰略,優化調整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布局。原則上在每個街道辦事處范圍或每 3 萬-10 萬居民規劃設置 1 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根據需要設置若干社區衛生服務站。進一步完善房屋、設備、床位、人員等配備,加強住院病房、信息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提檔升級,重點完善臨床、公共衛生、醫技等科室設置,全面推進社區醫院建設,推動鄉鎮調整為街道的鄉鎮衛生院轉型為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力爭5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社區醫院標準。
根據鄉村形態變化和人口遷徙流動情況,因地制宜合理配置鄉村兩級醫療衛生資源,提升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單體規模和服務輻射能力,從注重機構全覆蓋轉向更加注重服務全覆蓋。在每個鄉鎮辦好 1 所達標衛生院,加快發展全科醫學、中醫和口腔等特色專科,被撤并鄉鎮原衛生院可調整歸并為建制鄉鎮衛生院分院,80%以上鄉鎮衛生院規范化建設達標,力爭50%的中心衛生院達到二級醫院標準。原則上每個行政村辦好1所達標村衛生室,鼓勵服務半徑小、交通便利地區相鄰行政村合建衛生室。對于鄰近鄉鎮衛生院、人口較少等不適宜單設衛生室的行政村,可以通過鄉鎮衛生院定期巡診、派駐以及鄰(聯)村延伸服務等方式,保障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供給。推進鄉村醫療衛生機構一體化管理,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達標率達到95%以上。
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門診、住院服務和傳染病防控能力,強化急診急救、全科醫療、兒科及兒童保健、老年保健、康復、護理、中醫藥、口腔保健等服務。提升傳染病篩查、防治水平,加強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開展居民心理健康指導,增強鄉鎮衛生院二級及以下常規手術等醫療服務能力。加強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科醫生、護士和其他衛生技術人員配置。持續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到 2025 年,實現服務人口較多、規模較大的機構逐步達到鄉鎮衛生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服務能力推薦標準,根據人口分布情況,優化設置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建設中心村衛生室,對人口較少的村可通過巡回醫療、鄰(聯)村延伸服務、上級醫療衛生機構駐村服務等方式,方便群眾看病就醫。
持續強化兩個區級公立醫院為總院的緊密型縣(區)域醫共體建設,逐步實現編制、崗位、人員、經費、管理、財務、藥物、信息等統籌管理,建立責任、管理、服務、利益共同體。建立開放共享的影像、心電、病理診斷和醫學檢驗等中心,推動基層檢查、上級診斷和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加強醫共體內部和醫共體間床位、號源、設備的統籌使用。持續推進醫療衛生鄉村一體化管理。完善以醫共體為單位的績效考核,從就醫和診療秩序、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醫療衛生資源利用、醫保基金使用效能等方面考核醫共體整體績效。
全力支持區人民醫院“十四五”期間提檔升級,重點加強臨床服務五大中心、急診急救五大中心建設,并按照《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實施細則》相關標準,在醫療技術、診療服務、科研實力、病房管理、信息化建設方面逐一進行對標補短,達到三級乙等綜合醫院水平。區中醫院按照《三級中醫醫院評審標準實施細則》在中醫診療、中西醫結合、中藥制劑、傳承發展方面下功夫,注重中醫特色醫療服務能力提升。
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重大傳染病防控等項目,優化服務內涵,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質量。加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銜接,為每個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培養1-2名具備醫、防、管等能力的復合型骨干人才,提升慢病醫防融合能力。在有條件的社區醫療衛生機構設立科學健身門診,鼓勵婦幼保健機構整合預防保健和臨床醫療服務、提高防治結合水平。完善醫療衛生機構激勵約束機制,引導醫務人員開展健康促進與教育。
建立不同級別醫院之間,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接續性醫療機構之間的分工協作機制,健全網絡化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運行機制,逐步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醫療資源下沉,逐步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急慢分治。以形成分級診療秩序為目標,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醫聯體和遠程醫療等多種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流動,建立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之間共享診療信息、開展遠程醫療服務和教學培訓的信息渠道。控制公立醫院普通門診規模,支持和引導病人優先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公立醫院要通過技術支持、人員培訓、管理指導等多種方式,幫扶和指導與之建立分工協作關系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高其服務能力和水平。允許公立醫院醫師多點執業,探索建立醫師執業信息數據庫并向公眾提供在線查詢服務,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完善治療—康復—長期護理服務鏈,發展和加強康復、老年、長期護理、慢性病管理、臨終關懷等接續性醫療機構,建立急慢分治的制度,提高公立醫院醫療資源利用效率。
推動中醫藥與養老結合,充分發揮中醫藥“治未病”和養生保健優勢。建立健全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的業務協作機制,鼓勵開通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的預約就診綠色通道,協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復護理。增強醫療機構為老年人提供便捷、優先優惠醫療服務的能力。支持有條件的醫療機構設置養老床位。推動二級以上醫院與老年病醫院、老年護理院、康復療養機構、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等之間的轉診與合作。在養老服務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強醫療衛生服務支撐。支持有條件的養老機構設置醫療機構。統籌醫療服務與養老服務資源,合理布局養老機構與老年病醫院、老年護理院、康復療養機構等,形成規模適宜、功能互補、安全便捷的健康養老服務網絡。發展社區健康養老服務。提高社區衛生計生服務機構為老年人提供日常護理、慢性病管理、康復、健康教育和咨詢、中醫養生保健等服務的能力,鼓勵醫療機構將護理服務延伸至居民家庭。推動開展遠程服務和移動醫療,逐步豐富和完善服務內容及方式,做好上門巡診等健康延伸服務。
發揮中醫藥整體醫學優勢,建立以區中醫院為龍頭,區人民醫院中醫科室為骨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于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
推動優質中醫醫療資源擴容延伸和均衡布局,推進區中醫院高質量發展,強化醫教研綜合能力和區域輻射作用,按照國家中醫醫院設置和建設標準,持續加強區中醫院建設,規范設置中醫臨床科室,建立健全體現中醫藥特點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有效承擔區域居民常見病、多發病中醫診療和危急重癥搶救與疑難病轉診任務。提升核心專科,夯實支撐專科,打造優勢專科,提升區域居民常見病、多發病和地方病的中醫藥服務能力,到2025年,區中醫院達到三級中醫醫院水平。
加快補齊基層醫療機構中醫館(中醫綜合診療服務區)缺口,實現建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中心)衛生院中醫館全覆蓋,支持基礎好、服務量大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中心)衛生院中醫館提升內涵服務,建設“示范”中醫館,深化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中醫閣”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中心)衛生院中醫類別醫師(含助理)占本機構醫師總數比例不低于25%,每個社區衛生服務站至少配備1名中醫類別醫師或能提供中醫藥服務的中醫類別醫師。加強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中心)衛生院均能提供6類10項及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100%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提供4類6項及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
鼓勵社會力量舉辦中醫專科醫院,提升社會辦中醫質量,支持規模化、集團化、品牌化發展,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連鎖經營的名醫堂,突出特色和品牌,打造一流就醫環境,提供一流中醫藥服務,推進傳統中醫診所惠民行動,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傳統中醫診所,公立中醫類別醫師參與傳統中醫診所服務。到2025年基層中醫藥服務量占比達到50%。
在綜合醫院逐步推廣“有機制、有團隊、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強化臨床科室中醫醫師配備,打造中西醫結合團隊,開展中西醫聯合診療,“宜中則中、宜西則西”,逐步建立中西醫多學科診療體系。鼓勵科室間、院間和醫聯體內部開展中西醫協作。將中西醫結合工作成效納入醫院等級評審和績效考核。對醫院臨床醫師開展中醫藥專業知識輪訓,使其具備本科室專業領域的常規中醫診療能力。
支持中醫醫院圍繞中醫診療具有優勢的專科加強建設,完善相關業務用房,優化功能布局,改善診療環境,強化設施設備配置,提升中醫診療能力和臨床療效。加強中醫綜合治療區(室)建設,挖掘、整理、評估、優化、創新、推廣一批安全有效的中醫醫療技術。圍繞中醫優勢病種,加強治未病和康復服務區建設,為群眾提供融預防、治療、康復于一體、全鏈條的中醫藥服務。建設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培養一批傳承名醫學術經驗、掌握中醫思維、實踐能力強、中醫臨床療效好的中醫藥人才。加強中藥制劑室建設,推動醫療機構中藥制劑等特色中藥開發應用。
在區級公立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臨床科室打造中醫特色品牌,以“一科室一品牌、一科室一名醫”為引擎,大力發展特色品牌文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中心)衛生院以“一機構一品牌一名醫”為戰略,打造基層中醫藥特色服務體系。到2025年,區人民醫院中醫品牌科室不少1個,名中醫不少于1人;區中醫院每個中醫重點專科(專病)特色品牌不少于1個,名中醫不少于1人,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中心)衛生院至少有1個中醫特色品牌,基層名中醫覆蓋率不低于25%。
加強中醫醫院應對呼吸道傳染病等新發、突發傳染病及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建設,發揮中醫藥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中的獨特作用,健全中西醫協作機制,強化中西醫聯合會診制度,提升臨床救治效果。規范中醫醫院發熱門診設置和建設,加強中醫醫院感染科、急診醫學科、肺病科、重癥醫學科、可轉換傳染病區、可轉換重癥監護室等建設,打造高水平中醫疫病防治隊伍,提升中醫醫院傳染病防治能力。
強化接續性服務措施,完善“一老一小”健康服務鏈條,建設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健康保障網絡。實現“以治病為中心” 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
加強區婦幼保健機構標準化建設,全面提升區婦幼保健機構服務能力,健全完善危重孕產婦、新生兒救治轉診網絡體系,全面提升兒童重大疾病、疑難復雜疾病和急危重癥診治能力。到2025年,嬰兒死亡率≤5.5‰,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7.0‰, 構建出生缺陷防治網絡。健全覆蓋城鄉居民、涵蓋生育全程的出生缺陷綜合防治體系。開展婚前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產前篩查、新生兒疾病篩查等出生缺陷防控項目,減少唐氏綜合征、神經管缺陷等嚴重缺陷兒出生。推進出生缺陷防治管理中心建設,協助衛生健康部門組織開展相關人員培訓、業務指導、信息報送、項目管理等工作。
統籌規劃建設社區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發揮城鄉公共服務設施嬰幼兒照護服務功能,加大對社區和農村地區嬰幼兒照護服務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鼓勵用人單位提供福利性嬰幼兒照護服務,支持幼兒園開設托班,形成多種形式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擴大嬰幼兒照護服務供給,建設一批管理規范、模式可復制的嬰幼兒照護服務示范單位,鄉鎮(街道)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基本全覆蓋。到 2025 年構建“家庭為主、托育補充,政策引導、普惠優先,安全健康、科學規范”的服務供給體系,每千人口擁有 3 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到 4.5個。
建立完善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覆蓋老年患者疾病急性期、慢性期、康復期、照護期、生命終末期的老年護理服務網絡,完善老年健康服務功能布局,構建覆蓋生命全過程、便捷可及、綜合連續、覆蓋城鄉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推進二級及以上綜合性醫院(含中醫類醫院)開設老年醫學科,到2025年,二級及以上綜合性醫院全部設立老年醫學科。支持轄區內綜合性醫院、康復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成為老年友善醫療衛生機構,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作用,促進老年健康服務向社區和家庭延伸。規劃建設一批社區(鄉鎮)醫養結合服務中心,提升縣(區)域醫共體老年病診療和醫養結合服務能力。全面推進“醫養一體 f 兩院融合”模式。支持醫療機構拓展養老服務功能,依托醫療資源優勢,為入住老年人提供優質健康養老服務,推進“醫中有養”。養老機構通過設置醫療衛生機構、護理站或與醫療衛生機構簽約等形式,提高養老機構醫療服務能力。對選擇居家養老的群眾,全部實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落實“居家有約”服務。
支持區級醫院康復醫學科(康復醫療中心)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基層醫療機構,根據 需要設置和增加提供康復醫療服務的床位。健全完善覆蓋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康復醫療服務體系。完善住院康復、日間(門診)康復、居家康復緊密結合的康復醫療服務網絡;加強康復醫療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全面提高康復醫療服務能力。
完善職業病監測評估、職業病危害工程防護、職業病診斷救治三類技術支撐機構及相關專業機構組成的職業病防治技術支撐體系。推進疾控機構、職業衛生、放射衛生、工程技術等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合理配置,建立區、鄉鎮兩級職業病診斷救治技術支撐機構。健全職業病防治服務體系,落實用人單位主體責任,強化政府監管職責,規范勞動用工行為,有效預防和控制職業病危害。
健全完善由健康教育專業機構、各類醫療衛生機構以及機關、學校、社區、企事業單位的健康教育職能科室等組成的健康教育網絡,為健康促進提供有力的體系支撐。推進縣級醫院及民營醫院、區屬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專(兼)健康教育科(室)建設,提升醫療衛生機構健康教育服務能力。動員機關、學校、社區、家庭、企事業單位、衛生健康行業學(協)會等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健康知識普及工作。
完善區人民醫院精神科門診建設,儲備區人民醫院心理健康防治中心建設,建立精神衛生及心理健康工作人員培養使用制度,全面提升精神心理服務保障能力。鼓勵區中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中心)衛生機構開設精神(心理)科,依托現有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社會工作師和護士等,成立心理衛生工作隊伍,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提供心理咨詢、危機干預、精神疾病治療與康復等心理健康服務,完善全區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一、加強衛生健康人才隊伍建設
合理制定并落實公立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編制標準并建立動態核增機制,加強鄉村衛生服務人員一體化管理,落實“區招鄉管村用”原則。強化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用人自主權,推行崗位管理制度。建立人才使用與激勵長效機制,進一步加大護士配備力度,落實護士配備標準,保障臨床一線護理崗位護士數量。在統籌衛生編制總量內,醫聯體內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編制分別核定、統籌使用。加大基層人才建設,加強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引進和培養。落實“兩個允許”要求,建立健全適應醫療衛生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落實住院醫師規范培訓“兩個同等對待”政策。
二、強化衛生投入政策落實
強化政府投入責任,建立穩定的衛生健康發展投入機制,落實符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的公立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的投入責任,細化、量化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人才培養、信息化建設等投入政策;落實對中醫類醫院、傳染病、精神病、康復等專科醫院的投入傾斜政策;健全各級財政對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儲備的長效投入機制。加強政府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投入保障,促進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協同銜接。加大財政對托育的支持力度。大力發展慈善事業,鼓勵社會各界投入和捐贈。
三、深化醫療服務價格和支付方式改革
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按照“在總量范圍內突出重點、有升有降調整醫療服務價格”要求,逐步理順醫療服務比價關系,持續優化醫療服務價格。探索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醫療機構充分參與、體現技術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完善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定期開展調價評估,及時穩妥有序調整。建立公立醫療機構價格監測評估考核,充分發揮大數據和信息化的支撐作用。到2025年,建立分類管理、多方參與、科學確定、動態調整的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充分發揮價格杠桿功能。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逐步建立以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多元復合醫保支付方式。
四、進一步健全完善運行管理機制
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建立健全醫院黨委會和院長辦公會決策機制,加強醫院運營管理,整合業務系統和資源系統,推動醫院運營管理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突出醫療資源下沉、基層服務能力提升、有序就醫秩序建立和居民健康改善等方面考核。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考核機制,將服務質量數量、運行效率、患者滿意度等作為主要考核內容,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完善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管理,實施崗位分級分類管理。
五、提高衛生健康綜合監督效能
加強監督體系建設,健全機構自治、行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相結合的多元化綜合監管體系。區衛生監督執法機構加強對醫療衛生服務要素準入、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和安全、醫療衛生機構運行、從業人員、行業秩序等的監管,運用互聯網信用監管平臺,充分利用在線監測設備和5G現代網絡技術,提升精準化監督執法水平。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抽查機制,發揮信用、信息公開、風險預警和評估、網格化管理等機制的作用,建立健全依法聯合懲戒體系,推行綜合監管結果統籌運用。
強化政府責任,把制度實施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作為對衛生健康發展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和健康通川建議任務要求,要高度重視規劃引領發展的重要性。區發展改革部門將衛生健康服務體系規劃中重點事項、重點項目等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衛生健康、發展改革、機構編制、教育、科技、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規劃和自然資源、農業農村、醫療保障、中醫藥、藥監等部門要加強政策協同,協調推進規劃編制與實施,財政部門要按照政府衛生投入政策落實相關經費,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要在空間規劃中統籌考慮醫療衛生機構發展需要,合理安排用地供給,醫療保障部門要加快支付方式改革,其他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做好相關工作。
加強政府管理責任。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是建設項目立項的前提條件。所有新增醫療衛生資源,特別是公立醫院的設置和改擴建、病床規模的擴大、大型醫療設備的購置,無論何種資金渠道,應符合規劃要求和程序。嚴格審批制度落實,保證衛生健康事業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政府對衛生健康服務體系規劃納入嚴格的規劃實施監測評價體系,探索建立第三方評估機制,及時發現實施中存在的問題,研究相關應對措施。各有關部門要根據職責分工,做好規劃實施進度和效果評價,必要時開展聯合督查,推動規劃有效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