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乡下三级全黄三级,japanese国产在线观看,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達州市通川區“十四五”(2021-2025年)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規劃
  • 來源:區衛健局
  • 作者:admin
  • 發布日期:2022-11-18
  • 點擊數:人次
  • ??達州市通川區十四五2021-2025年)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

                 

    發展衛生健康事業是人民生活質量改善的重要標志,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十三五期間,我區衛生健康事業在區委、區政府及上級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得到了快速發展。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也是奮力建設品質通川、助推達州創副的重要時期。做好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對加快實施“三城三地三片區”發展戰略至關重要。因此,必須統籌謀劃我區衛生健康事業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和思路,抓住重點,立足發展,確保我區衛生健康事業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更好地為我區經濟和社會建設服務、為人民健康服務。結合我區經濟社會和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實際,編制本規劃。

    一、指導思想

    推進通川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新時期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貫徹省委三大發展戰略,落實區五屆次黨代會精神,積極推進健康通川建設,堅定實施“三城三地三片區”發展戰略,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發揮特色優勢為重點,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轉變健康領域發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顯著提升群眾健康水平,為建設品質通川、助推達州創副作出應有貢獻。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以人為本原則

    編制規劃必須緊緊圍繞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健康權益作為衛生健康工作的根本出發點,以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相關要求和健康通川2030”規劃綱要為引領,把健康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健康投入優先安排,健康問題優先解決,將促進健康的理念融入十四五規劃制定實施的全過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實施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編制規劃過程要廣泛傾聽人民群眾對衛生健康發展的需求,做到善聽智行,使規劃過程更多體現公眾參與、規劃內容更多解決民生實事、規劃文本更加親民可讀,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

    (二)堅持改革創新原則

    堅持政府主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加快健康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推進健康領域的理念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構建全民健康服務新模式。

    (三)堅持科學合理原則

    在規劃編制的過程中,注重兼顧規劃的前瞻性和實施性。既要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全面謀劃,突出兩個對標,面向全局、面向未來,堅持謀劃長遠發展、高質量發展,又要立足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對衛生健康事業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務,結合通川衛生健康功能和發展定位、人民群眾健康需求,制定與我區經濟社會同步協調發展的醫療衛生健康服務體系;既要注重對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宏觀戰略把握,又要在規劃目標、具體任務、政策措施等方面盡量詳實具體,增強規劃的可操作性,確保規劃實施效果。在編制規劃過程中要突出底線思維,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增強憂患意識,精準研判發展過程中的潛在問題和風險,有效化解衛生健康改革發展中潛在的隱患和深層次的矛盾。

    (四)堅持統籌兼顧原則

    堅持政府主導、科學籌劃、兼顧各方,既要充分發揮衛生健康部門的主觀能動性,又要發揚民主、集思廣益,廣泛借用外力、吸引社會參與;既要統籌全區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各個方面,保持各項工作整體推進,又要結合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集中研究一批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衛生健康改革發展全局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力爭在解決突出問題上有所突破;既要因地制宜,突出我區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特色和亮點,又要遵循下級規劃服從上級規劃、專項規劃服從總體規劃、同級規劃相互協調的原則,加強規劃銜接,使各層次規劃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統一協調、形成合力;統籌兼顧做好近中遠期的目標銜接,要注重以解決長遠問題的辦法來應對當前挑戰,以今后五年的發展為主,預測2030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各項目標,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

    三、發展目標

    2025年,促進全民健康的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健康素養水平持續提高,健康服務體系完善高效,健康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健康保障進一步完善,健康環境大幅改善,內容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產業體系全面形成,健康水平持續提升,主要健康指標力爭達到全市中上水平。

    健康通川建設主要指標

     

    領域

    指標

    2015

    2020

    2025

    健康

    水平

    人均預期壽命(歲)

    75

    77.3

    78.2

    嬰兒死亡率(

    6.55

    ≤6.5

    ≤5.5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

    7.52

    ≤7.5

    ≤7.0

    孕產婦死亡率(1/10萬)

    ≤20

    ≤19

    ≤15

    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

    80

    87.2

    89.5

    重點疾病控制

    符合治療條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療比例(%)

    85.2

    ≥90

    ≥92

    肺結核發病率(1/10萬)

    68

    <58

    <49

    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率(%)

    5.61

    4.8

    4.5

    高血壓患者管理率(%)

    61.97

    80

    82

    糖尿病患者管理率(%)

    50.09

    70

    72

    重點地區、重點癌癥早診療(%)

    55.32

    60

    63

    領域

    指標

    2015

    2020

    2025

    健康

    生活

    居民健康素養水平(%)

    12

    20

    25

    中小學健康教育課開課率(%)

    100

    100

    100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萬)

    26

    30

    35

    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平方米)

    0.5

    1.0

    1.3

    健康

    服務

    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2015年為19.54%

    19.54

    2015年下降10%

    2015年下降20%

    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人)

    1.7

    2.7

    2.8

    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

    32

    30

    30

    健康

    環境

    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

    76.6

    81.0

    持續改善

    地表水質量達到或好于類水體比例(%)

    100

    100

    100

    城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μg/m

    65

    48.9

    持續改善

    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類比例(%)

    100

    100

    100

    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極差比例(%)

    5.9左右

    控制在5.9左右

    持續改善

    健康

    產業

    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億元)

    6.6

    9.29

    11.14

    四、重點任務

    (一)強化公共衛生服務

    1.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控。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慢性病綜合防控協調機制,優化防控策略,建立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為指導,公立醫院為支撐的慢性病綜合防治體系,推進慢性病防、治、管整體融合發展。積極開展國家和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創建,提升全區慢性病防治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加強現有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結合居民健康檔案和區域衛生信息化平臺建設,實現數據分析和綜合利用,提高監測與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強慢性病高風險人群篩查與干預,針對高發地區重點癌癥開展早診早治工作,逐步推動癌癥、腦卒中、冠心病等重點慢性病的機會性篩查。基本實現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預全覆蓋。推廣慢性病防治適宜技術,逐步將符合條件的癌癥、腦卒中等重大慢性病早診早治適宜技術納入診療常規。加強學生近視、肥胖等常見病防治,加強口腔衛生。 2025 年,高血壓患者管理率、糖尿病患者管理率分別到達 82%、72%。 

    探索黨政領導、部門協作、全社會參與的精神衛生工作機制和服務模式,積極開展精神衛生綜合管理試點,完善患者救治救助政策,提高居家治療患者保障水平。大力宣傳精神衛生的防治知識,積極開設心理衛生援助熱線。加強精神衛生防治專科建設,區人民醫院、區中醫院設立精神科門診或心理治療門診。加強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救治管理,到2025年,在冊確診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率達到90%     

    2.加強傳染病地方病防控健全重大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控長效機制,完善防治體系。引導群眾主動參與預防接種,繼續實施國家免疫規劃,實施第二類疫苗掛網陽光采購。指導基層建設規范化免疫接種門診,進一步規范預防接種行為,加強疫苗和冷鏈管理,確保接種安全,扎實穩妥做好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測和處置。到2025年,適齡兒童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繼續維持在較高水平,全區維持無脊灰狀態,探索建立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補償保險機制。加強傳染病監測、報告、預警,做好疫情調查處置,法定傳染病報告率達到98%以上,增強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能力,進一步落實各項重點防控措施,有效控制傳染病的發展和流行。突出艾滋病防控工作,加強艾滋病發現與治療,全面落實宣傳教育、臨床用血核酸檢測、預防母嬰傳播、綜合干預、抗病毒治療等各項綜合防控措施,將疫情保持在低流行水平。加強結核病防治工作,推進醫防結合新型服務模式,加強耐多藥肺結核病篩查和監測,開展高危人群干預,規范肺結核病診療管理,結核病疫情持續下降,到2025年結核病發病率控制在49/10萬以下。繼續做好流感、狂犬病等傳染病以及瘧疾等寄生蟲病防治工作,推進消除麻疹進程,消除瘧疾、麻風病等危害。

    3.提高婦幼健康水平實施母嬰安全計劃。倡導優生優育,向孕產婦免費提供生育全過程的基本醫療保健服務。加強出生缺陷綜合防治,建立出生缺陷綜合防治長效工作機制,健全以婦幼健康服務機構為主體、包括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殘疾兒童康復機構等在內的出生缺陷綜合防治服務體系。全面落實出生缺陷三級預防措施,實現免費婚前醫學檢查和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項目城鄉全覆蓋,有效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構建區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急救綠色通道,提高孕產婦、新生兒急救能力。加大優質婦幼健康服務供給,有效保障母嬰安全。

    實施健康兒童計劃。加快推進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提升兒童基本醫療與公共衛生服務的有效供給。加強兒童保健,重視兒童早期發展。拓展兒童保健服務內容,加強托幼機構衛生保健工作管理,為兒童提供全方位、高質量、多層次、全程的兒童保健服務。健全產前篩查和診斷服務網絡,加大兒童重點疾病防治力度,高質量開展新生兒疾病篩查,逐步擴大新生兒疾病篩查病種,將兒童出生缺陷疾病診斷治療按規定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報銷范圍,加強確診病例的治療和干預,減少嚴重致殘出生缺陷。繼續開展兒童營養改善項目,開展兒童營養健康狀況監測評估,改善兒童健康發展狀況,預防和治療營養不良、貧血等兒童營養性疾病。開展06歲殘疾兒童篩查工作,實現殘疾兒童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利用通川區中醫院兒科名醫效應,在通川區中醫院新院建立通川區兒科治療中心,打造一支掌握兒科核心技術和中醫兒科治療特色的人才隊伍,輻射周邊,引領達州,成為我區兒科醫療、教學、科研和預防保健中心。

    實施健康婦女計劃。加快提高婦女常見病篩查率和早診早治率,擴大婦女兩癌檢查覆蓋面,對農村婦女常見病免費篩查覆蓋率達90%以上。推行婦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務新策略。加強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老年期保健等婦女保健專科建設。全面落實免費計劃生育基本技術服務,做好免費避孕藥具發放,減少非意愿妊娠發生,保護婦女身心健康。加強艾滋病和性傳播疾病防控工作,降低重大傳染疾病對婦女健康的危害。

    4.加強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加強全民安全意識教育。強化和完善衛生應急體系和機制建設,建立健全應急物資儲備調用機制,制定和完善各類衛生應急預案,科學有序處置各類突發公共事件。實現專業衛生應急隊伍、基地全覆蓋。提升防災減災和衛生應急能力社會素養,整合組建各級衛生應急師資資源,充分利用衛生應急五進活動,強化健康教育宣傳和防災減災活動內容,提高全民避險意識,開展面向公眾的院前四大急救技術推廣和普及工作,提高全民自救互救能力。到2025年,全區級以上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率達到100%,鄉鎮衛生院達到90%。進一步完善醫療急救體系,提高救治效率

    5.加強農產品和食品安全監管嚴格執行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推動食品企業建立完善質量管理體系,鼓勵大中型食品生產企業實施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體系。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開制度,深入開展科普宣教活動,健全投訴舉報獎勵機制,提高全社會食品安全科學素養、參與意識和風險防范能力,提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水平。加強對三小食品生產企業的規范提升和改造淘汰,打造一批三小示范園、示范點、示范街。強化屬地管理責任,嚴格按照網格化監管雙隨機抽查要求組織開展監督檢查工作。積極開展食品安全城市和示范區、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示范單位、出口食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等創建活動。健全從源頭到消費全過程監管格局,建成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

    6.加強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1)提高全民健康素養水平

    建立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服務體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務能力。完善以需求為導向的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加強健康科普規范化管理,探索建立健康知識和技能核心信息發布制度和覆蓋全區的健康素養和生活方式監測體系。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強化家庭和高危個體健康生活方式指導及干預,開展減鹽、減油、減糖、健康體重、健康視力、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專項行動。發揮全媒體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強化健康科學知識宣傳,加大健康類公益廣告等的宣傳力度,樹立科學健康觀,不斷提高基本醫療素養、慢性病防治素養、傳染病防治素養、婦幼健康素養、中醫養生保健素養,全面提高全區居民的健康素養水平。2強化個人健康責任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發展健康文化,借力文明城市 衛生城市等平臺,大力倡導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強化個人健康責任,營造健康的環境,提升全民健康意識。引導居民加強自我健康管理,培養形成良好健康行為和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點的生活方式,減少危害健康的生活行為因素。開展面向個人健康行為的監測與評估,實現人人熱愛健康、人人追求健康、人人生活健康。(3)加強學校健康教育及健康促進工作建立學校健康教育推進機制,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構建學科教育與專題教育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經常性宣傳教育與集中式宣傳教育相結合的健康教育模式。把健康教育課作為所有教育階段素質教育重要內容,加強預防意外傷害、控煙、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確保學生樹立健康意識,養成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加大健康教育師資培養力度,將健康教育納入教師入職教育和繼續教育,培養培訓專(兼)職健康教育師資,全面提高學校健康教育工作水平。重視學校體育教育,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開展學生體質監測。推動學生健康素養與科學文化素養同步提升

    7.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根據《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期愛國衛生工作的實施意見》和省、市愛國衛生管理辦法的規定,結合達州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美麗通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生活環境工作、農村衛生社區建設試點工作和衛生鄉、鎮、村(社區)創建活動以及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等工作,扎實推進國家衛生城市創建以及衛生鄉、鎮、村(社區)、衛生單位、無煙單位創建工作,以逐步完善城鄉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和長效管理機制為主要內容,持續深入開展環境衛生整潔行動,統籌治理城鄉環境衛生問題,實現城鄉環境衛生基礎設施水平全面提升,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城鄉生產生活環境更加整潔有序、健康宜居,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大力開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有效控制四害密度。到2025年,實現全區國家衛生鄉鎮覆蓋率達20%以上。

    8.強化四大衛生監測管理加強職業與放射衛生監測管理。推進重點職業病監測,健全重點職業病危害風險評估體系。建立健全職業病網絡直報系統,到2025年全區職業病報告率達90%。加強醫用輻射防護監測。加強飲用水與環境衛生檢監測管理。健全城鄉生活飲用水衛生監測體系,鞏固全區飲用水衛生監測全覆蓋。提升區疾控中心實驗室檢測能力,力爭到2025年具備飲用水與環境衛生監測能力。

    9.加強衛生健康綜合監督執法建立完善以隨機抽查為重點的日常監督執法制度,依法開展衛生健康監督執法。加大醫療、放射衛生、母嬰保健等監督執法力度。逐步加大公共場所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的覆蓋面,公共場所監督檢查率達95%,強化學校、托幼機構、人口密集流動性強的公共場所傳染病防治監督執法。建立信息報送監測機制,探索移動終端執法和全過程記錄等監督模式,提升監督執法效率。

    (二)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

    1.構建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嚴格落實全區三層架構城鎮體系,統籌考慮市民健康需求,構建布局合理、功能互補、密切合作、運行高效的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完善公立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以及社會辦醫之間的分工協作機制,整合各級各類醫療服務機構的服務功能,為群眾提供系統、連續、全方位的醫療服務。科學規劃設置兒童、精神、婦產、腫瘤等專科醫院,重點加強康復、老年病、長期護理、慢性病、臨終關懷等接續性醫療機構建設。以構建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為路徑開展醫共體建設試點,初步建成目標明確、權責清晰、分工合作、有效運行的整合型醫療衛生體系。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明顯增強,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升,有效的分級診療、合理診療以及有序就醫新秩序基本構建,力爭區域就診率達90%,基層門急診人次和住院人次占比分別較試點前提升不少于5個百分點,基層有能力開展的技術、項目不斷增加,基本實現大病不出區、小病不出鄉2025年,基本形成全區15分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圈,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2.8人,注冊護士數達到3.5人。

    2.打造區域醫療中心結合通川經濟建設,有序推進區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省內外、市內外重點醫院合作辦醫,全面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強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和重點學科建設,2025年前通川區人民醫院建成市級臨床重點專科、重點學科不少于5通川區中醫院建成省、市級重點專科不少于10個,積極打造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建成達州中醫藥職業學院、達州中醫校非直管附屬醫院和教學醫院;建成全區醫學影像、醫學檢驗、醫學病理診斷中心,爭取掛牌為“達州市第一中醫院”為第二名稱,抓好新、老兩個院區建設,一體兩翼,同步發展;通川區第二人民醫院建成市級重點專科不少于2建成達州職業技術學院、達州市中醫職業學院、達州中醫校非直管附屬醫院和教學醫院。加快區級醫療機構等級達標步伐,力爭2025年區人民醫院,通川區中醫院達到三級中醫醫院標準,力爭2025年建成通川區第二人民醫院新院區并達到二甲標準。依托覆蓋人口多、服務半徑大、發展基礎好的中心鎮和特色鎮衛生院,按照二級綜合醫院標準布局建設1-2區域醫療衛生中心,輻射周邊一般鄉鎮衛生院實現人才隊伍、醫療技術、科研教學管理等方面提升。

    3.創新醫療服務供給模式建立綜合和專科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三位一體的重大疾病防控機制建設,構建信息共享、互聯互通機制;推進慢性病防、治、管整體融合發展,實現醫防結合。建立不同層級、不同類別、不同舉辦主體醫療衛生機構間目標明確、權責清晰的分工協作機制,不斷完善服務網絡、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基層普遍具備居民健康守門人的能力。推進分級診療制度,按照市級部署,落實市、區、鄉三級會診中心建設,醫療機構遠程會診率達到40%以上。通川區人民醫院、通川區中醫院持續鞏固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省人民醫院等省級重點醫院已建立的遠程教學、專科聯盟等合作項目,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省人民醫院、市中心醫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等重點醫院組建醫聯體。組建以通川區人民醫院、通川區中醫院兩個區級醫院為龍頭的緊密型縣(區)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級診療制度,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合理就醫秩序,健全治療-康復-長期護理服務鏈。

    4.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和質量提高醫療質量安全水平。規范診療行為,全面實施臨床路徑,加強重大疾病規范化診療管理,推進合理用藥,加強醫療質量監管,健全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醫療質量控制網絡,規范臨床合理用血,確保臨床用血安全。建立科學的醫療績效評價機制以及醫療質量控制動態監測和反饋機制,健全醫療安全保障體系,實現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水平持續提升。持續提高護理技術水平,充分發揮護理在提升醫療質量中的積極作用。

    加強臨床服務能力建設。加強對臨床專科建設發展的規劃引導和支持,強化臨床重點專科、薄弱專科能力建設,增加優質醫療資源總量,提升臨床專科整體服務能力與水平。加強區域內常見病、多發病相關專業,傳染病、精神疾病及急診急救、重癥醫學、血液透析、婦產科、兒科、中醫等臨床專科建設,全面提升區級公立醫院綜合能力,基本實現大病不出區。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建設,提高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的診治、康復服務能力。

    改善醫療服務。優化診區設施布局,營造溫馨就診環境。推進預約診療服務,有效分流就診患者。合理調配診療資源,推行日間手術,加強急診力量,暢通急診綠色通道。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推行電子病歷,提供診療信息、費用結算、信息查詢等服務,完善入院、出院、轉院服務流程,改善患者就醫體驗。全面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全面落實二級醫療聯合體內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和同城同級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工作。強化患者安全管理。推進社區衛生服務提升工程和建設群眾滿意鄉鎮衛生院活動。妥善化解醫療糾紛,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三)推進計生服務轉型

    1.全面貫徹落實三孩政策充分利用會議、標語、專欄、電視和網絡等形式,大力宣傳全面三孩政策,以及新形勢下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重要意義,堅持服務管理制度、家庭發展支持體系和法制機制綜合改革,努力實現規模適度、素質較高、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人口均衡發展,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到2025年,確保計生服務管理制度和家庭發展支持體系較為完善,政府依法履行職責、社會廣泛參與、群眾誠信自律的多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功能完備、便捷高效的婦幼保健計劃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基本實現人人享有計生優質服務,出生人口素質顯著提高,出生缺陷發生率有效降低;生育水平適度,避免出現大幅波動。

    調整公共服務資源供給,促進公共服務資源合理配置。為符合條件準備再生育人群免費提供取環、復通等計生基本技術服務。依法保障計生獎勵休假等合法權益。引導孕產婦合理選擇助產技術服務機構,在人流密集區域設置哺乳室或相關設施。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婦女兒童醫院、普惠性托兒所和幼兒園等服務機構。合理配置婦幼保健、兒童照料、學前和中小學教育、社會保障等資源,滿足新增公共服務需求。

    完善人口監測和預警機制,拓展出生人口監測網點,強化出生人口信息登記、報告制度,及時準確掌握出生人口數據。定期開展人口形勢分析,準確掌握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后的人口變動態勢及政策執行效果,制定完備的配置政策措施和風險防控預案。到2025年,基本實現人口和計生信息互聯互通;戶籍管理、婚姻、人口健康、教育、社會保障等信息共享。

    2.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積極推進生育政策、服務管理制度、家庭發展支持體系和治理機制綜合改革。提高計劃生育家庭發展能力,完善生育支持、幼兒養育、病殘照料等的家庭發展政策和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特別扶助制度,嚴格落實獎勵扶助金調整標準,在醫療救助、養老照顧等方面,對計劃生育家庭予以傾斜照顧。推動計劃生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立健全出生人口監測工作機制,加強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兩非違法行為,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3.深化計生服務改革對辦理生育登記的夫妻及時、主動提供相關咨詢、保健服務。優化特殊情形再生育審批流程。全面推行網上服務和承諾辦理,積極探索委托辦理、代辦服務,切實方便群眾。推進生育服務證與母子保健手冊、預防接種證等有機結合,實現多證合一、一證多用。探索建立計劃生育基層管理規范和計劃生育服務標準。穩定鄉級計生工作力量,按政策妥善解決好村級計生專干的報酬待遇等問題。加強政府與社會協同治理,廣泛動員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做好計生工作。加強計劃生育協會組織網絡建設,切實提升宣傳教育、生殖健康咨詢服務、優生優育指導、計劃生育家庭幫扶、權益維護和流動人口服務等工作能力。

    4.促進計生家庭健康發展加強以人為本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計生家庭獎勵扶助政策體系。繼續實施計生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特別扶助制度,實行扶助標準動態調整。對政策調整后自愿只生育一個子女的夫妻,不再實行獨生子女父母獎勵優惠等政策。將計劃生育家庭發展項目與精準扶貧等扶持政策有機結合,繼續實施少生快富工程,在項目、資金安排上重點向計劃生育貧困家庭傾斜。加大對計生特殊困難家庭幫扶關懷力度,完善幫扶關懷信息系統,建立以衛生健康干部、計劃生育協會會員、志愿者為主體的一對一多對一聯系人制度,精準開展上門服務。扎實開展省、市、縣三級衛生健康部門領導聯系計劃生育特殊家庭活動,妥善解決他們的生活照料、養老保障、大病治療和精神慰藉等問題。

    提升計劃生育家庭發展能力,增強家庭撫幼養老功能。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兒養育、病殘照料等在內的家庭發展政策。開展計劃生育家庭養老照護服務,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覆蓋城鄉的多樣化計劃生育家庭養老服務體系。鼓勵政府以購買服務的方式,開展助餐、助潔、助醫、助養等簽約服務,引導社會力量幫助解決計劃生育家庭生活困難。探索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醫養結合新模式。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機構,推動醫療衛生服務延伸至社區、家庭。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發揮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對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的保障作用。深入推進創建幸福家庭活動和新家庭計劃。

    5.維護流動人口健康按照常住人口(或服務人口)配置資源,將流動人口納入流入地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全面推進流動人口基本公共衛生健康服務均等化,流動人口目標人群基本公共衛生健康服務覆蓋率達到90%。完善基本醫保關系轉移接續辦法,提高流動人口醫療保障水平。做好流動人口聚居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廣泛開展流動人口健康促進行動,提高流動人口健康素養水平。

    (四)發展中醫藥特色服務

    1.積極構建多元化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實施名院、名科、名醫戰略,帶動全區中醫醫療服務發展。積極推進區、鄉間幫扶機制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形成中醫特色和優勢。區中醫院達到三級中醫院水平,設置康復醫療及治未病中心“蛇咬傷治療中心”、“骨傷治療中心”、“兒科康復中心”、“胃腸疾病腫瘤篩查治療中心”、“睡眠中心”、“糖代謝康復中心”、“皮膚病治療中心”、“口腔治療中心”等,通過切實有效的措施,使通川區中醫院歷史悠久的中醫傳統和特色治法得以傳承與發揚。同時建立特色名醫館,采取國名醫坐診、弟子師承、查房巡診、經方醫案講座、跟師抄方等方式,老中青傳幫帶等方式,構建更具影響力的中醫師醫技傳承體系,培養并儲備各類中醫重點專科的主任醫師、學科帶頭人。區人民醫院要將中醫科作為一級臨床科室設置。

    2.創新中醫醫療服務模式積極推進中醫藥區鄉一體化管理,優化就醫流程,為群眾提供養生、保健、預防、治療、康復等個性化和遠程醫療服務。以通川區中醫院為龍頭,大力開展中醫新技術新項目,推廣中醫適宜技術,建立名醫工作室,與省內外著名三甲醫院建立協作關系,深化與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夢孫團隊合作,在區中醫院建立“國名醫AI工作室”,共建“人民健康系統工程”。到2021年底俞夢孫院士工程工作室在我區掛牌,通川區中醫院專業技術骨干與國名醫大師團隊建立師承關系,李佃貴、王琦等國醫大師到訪通川區開展坐診,為本地群眾提供高水平中醫藥服務。健全中醫醫師多點執業制度,鼓勵中醫執業醫師有序流動。大力發展中醫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等新型醫療服務模式。進一步推動中醫備案診所發展。

    3.拓展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鼓勵社會資本建立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機構,提供中醫體質辨識、亞健康調理、季節養生和預防保健等特色服務;積極發展健康資訊、技術服務和養生保健產品,推廣推拿按摩、中醫藥熏洗、艾灸、敷貼、拔罐、刮痧等特色技術,大力普及五禽戲”“八段錦等中醫特色養生保健項目,促進養生保健食品、抗衰老產品的研發和使用,推動養生藥膳和膏方等的研發及推廣,支持養生美容和藥膳等新興中醫藥養生保健行業發展,規范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服務,突出中醫藥在養生保健中的特色優勢。

    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推動區中醫院發揮資源優勢,舉辦以中醫養生保健為主的康養中心、療養院等。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規范的中醫養生保健機構,培育一批技術成熟、信譽良好的知名中醫保健服務機構。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集中醫醫療、體育健身、醫療氣功、膏方調理、保健飲品、外治療法、養老服務、情志調理、健康管理等為主要內容的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機構。

    開展中醫特色健康體檢和健康管理。通川區中醫院在西外新院區開設規模較大、功能完善的體檢中心,經由中醫體質辨識為主導的中醫高端體檢,構建“城市健康綜合服務體”的基礎模型,將中醫藥優勢與健康管理結合,以慢性病管理為重點,推進0-36個月兒童和65歲以上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為一體的中醫健康保障模式,制定個性化健康干預服務包方案或指南。

    4.推進中西醫協調發展健全中醫藥學與現代醫學互為補充、惠及大眾的中醫藥健康服務體系。加強中西醫結合,促進中醫藥原創思維和現代快速發展的新技術、新方法有機結合,尋找防治疾病的創新路徑和手段,促進中西醫藥協調發展。加強中西醫臨床協作,提高重大疑難病、急危重癥臨床療效。加強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鼓勵西醫師全面、系統學習中醫。中醫類別醫師可根據臨床需要使用與專業相關的現代醫藥方法和技術,參加與自身專業相關的特殊準入醫療技術培訓。支持非中醫類別醫師學習中醫藥理論知識和技能,并在臨床實踐中應用。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基層西醫和中醫兩種手段綜合服務能力,使所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具備與其功能相適應的中醫藥服務能力。

    (五)推進健康服務業發展

    1.健全康復服務體系積極推進以醫療機構為主體的健康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康復醫學與臨床醫學相關科室協調配合和上下級醫療機構間雙向轉診。以區級醫院為龍頭,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為基礎,以社會辦醫機構為補充,為急性期及疑難重癥患者提供急性期治療,為疾病穩定期患者提供專業、綜合的常規康復治療,為疾病恢復期患者及社區居民提供基本康復服務,不斷強化康復三級預防能力。

    2.完善多元辦醫格局積極引導社會力量辦醫。按照每千常住人口1.5張床位對社會辦醫進行總量和結構控制,在不突破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的前提下,取消對社會辦醫具體數量、類別和地點等限制。鼓勵社會力量興辦二級以上婦兒醫院、康復醫院、精神病院、腫瘤醫院、老年病醫院、護理院、臨終關懷醫院等醫療機構,以及美容等高端醫療、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等新型業態。鼓勵社會力量興辦中醫類專科醫院、中醫備案診所。鼓勵香港、澳門、臺灣及境外服務提供者在我區設立合資合作、獨資醫療機構。鼓勵大型公立醫院利用品牌、人才、技術等優質資源與社會資本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積極探索加強業務合作的有效形式和具體途徑。鼓勵具備醫療機構管理經驗的社會力量通過醫院管理集團等多種形式,在明確責權關系的前提下,參與公立醫療機構管理。落實社會辦醫各項優惠政策,加強民營醫療機構監管,規范醫療服務行為,推進民營醫療機構健康發展。

    支持社會力量提供中醫醫療服務。鼓勵社會資本與公立醫院在明確責權關系的前提下,通過醫院管理集團等多種形式,探索業務合作的有效形式和具體途徑。落實非公立中醫醫療機構鼓勵和引導發展政策,支持建設一批社會資本舉辦的肛腸、骨傷、婦科、兒科、康復等非營利性中醫醫院,發展中醫特色突出的康復醫院、老年病醫院、護理院、臨終關懷醫院等醫療機構。加快發展中醫備案診所。

    3.積極推動發展中醫藥和醫養健康產業積極推動做大做強中醫藥產業,充分利用現代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模式,推動產業成鏈發展、有序發展和協同發展。

    加強中藥研發技術和產品開發。以中醫傳統理論為指導,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和醫學研究方法,開展中藥新藥發現及評價技術研究、中藥制劑臨床標準化、中藥治療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中藥新藥創制及中藥大健康產品開發、中藥及中藥材大品種深度開發研究、減少抗生素應用及中藥替代研究、中藥高端制劑研究和中藥新藥安全性評價技術研究。通川區中醫院充分利用名老中醫傳承優勢,研制院內制劑和協定方,采取自制、委托第三方等方式制成成品予以推廣使用。

    中藥資源保障與價值提升。針對中藥產業發展的現實需求,突出基礎研究、共性關鍵技術、產品創制及集成示范應用全產業鏈科技創新,開展種質資源保護、中藥材生態種植及養殖、中藥炮制及配方顆粒質量保證、中藥循環利用和中藥材非藥用部位的綜合利用研究,形成以中藥資源為核心的大品種、大產業的中藥材產業發展新格局。

    突出中醫藥旅游養生文化特色。打造與中醫針灸、按摩、理療相結合的特色旅游產品和服務項目,打造特色醫療、慢性病防治療養康復、美容保健、中醫藥養生、中醫藥療養康復與健康旅游居住品牌。建設醫養服務中心,提升中醫服務能力。在通川區中醫院新院區建設高品質醫養中心,發揮通川區中醫院老年病科和中醫藥優勢,以強大的醫療資源助力健康養老,探索醫養結合新模式,成為我市健康養老領域獨樹一幟的排頭兵,在醫療健康養老領域走在全市前列,并取得新突破。

    4.實施互聯網健康醫療行動計劃1)協同醫療技術研究研究互聯網醫療、疾病管理、大數據分析等協同醫療相關技術,推進數字化醫療和移動醫療的發展,研究建立疾病評估及分級診療體系,推動以均等化為方向的協同醫療服務發展;加強醫療信息管理網絡和遠程醫療網絡的整合,開展區域化醫療信息管理網絡和遠程醫療網絡研究,積極推動全區構建覆蓋慢病的遠程醫療服務體系。(2)智慧醫療技術研究基于人工智能技術,推動醫療健康與大數據分析的緊密融合,推動健康風險和疾病預警、預測、診斷、治療與康復等各環節的智能化發展,發展自動診斷、臨床決策、手術規劃、智能康復、個性化健康管理等新模式,推動以智慧化為方向的智慧醫療服務發展。

    (六)完善衛生服務體系

    1.加強公共衛生機構建設建立健全疾病預防控制、精神衛生、應急救治、衛生監督和計劃生育等專業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完善以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為基礎的職責明確、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協調互動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完善公共衛生服務機制,健全政府主導、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和醫院指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執行、全社會參與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機制,積極推進政府購買公共衛生服務。

    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21年達到二級乙等標準且實驗室檢驗檢測資質通過省級驗收,力爭2025年建成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業務用房并達到二級甲等標準,儲備通川區疾控中心附屬醫院項目。完成衛生監督執法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配置,全面加強綜合監督執法工作。推進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力爭2025年前建成通川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業務用房并達到三級乙等水平。不斷完善急救和院前急救為基礎的急救網絡,提高公共衛生服務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2.加強醫療機構建設綜合醫院提水平,社會辦醫擴容量。加強縣級綜合醫院建設,合理控制醫院床位規模,推動延伸發展,逐步改善縣級綜合醫院基礎設施條件和提升服務能力。到2025年,區人民醫院力爭達到三級乙等標準。加快區中醫院標準化建設,到2025年,區中醫院力爭達到三級乙等中醫院水平。加強精神衛生防治等專科建設,到2025年,區人民醫院傳染病區改造項目力爭建成投入使用,區人民醫院、區中醫院精神衛生中心力爭建成。支持達州元達聯合醫院提檔升級,2025年前創建為三級綜合醫院。

    3.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能力、拓功能、強規范。完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每3-10萬城市人口須設立一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力爭5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社區醫院標準。加強鄉村衛生機構建設,實現政府在每個建制鄉(鎮)辦好1所標準化建設的鄉鎮衛生院,80%以上鄉鎮衛生院規范化建設達標,力爭50%的中心衛生院達到二級醫院標準,每個行政村辦好1所達標村衛生室,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達標率達到95%以上。鄉鎮調整為街道的,原鄉鎮衛生院逐步轉型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被撤并的鄉鎮所屬衛生院,根據群眾就醫習慣、人口密度、時空半徑等因素,將其人、財、物納入建制鄉鎮衛生院統一管理,作為分院存在,方便群眾就近就醫。所有鄉鎮(中心)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標準化中醫科,建成中醫藥文化氛圍濃郁、相對獨立的中醫藥綜合服務區(中醫館),100%的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能提供中醫藥服務,進一步增強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的可及性。

    (七)加強健康人力資源建設

    1.健全教育培養體系建立健康人才培養與健康領域需求供需平衡機制。健全畢業后醫學教育制度,完善住院醫師、專科醫師規范培訓,開展護士、藥師規范化培訓,形成醫藥護技四類人才畢業后規范化培訓制度。基本建成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三階段有機銜接的標準化、規范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完善繼續醫學教育制度,以提高崗位勝任力為目標,優化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和培訓模式,支持遠程繼續醫學教育發展,實現繼續教育對象全覆蓋。

    2.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和團隊培養推進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啟動實施助理全科醫生培訓。繼續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優先安排特崗全科醫生到鄉鎮衛生院工作。加強產科、兒科、精神、老年醫學、藥學、護理、急救、康復等各類緊缺人才以及生殖健康咨詢師、護理員等技能型健康服務人才培養。加強高層次人才和公共衛生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加強醫院院長職業化培訓。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

    通過多種方式打造層次分明、結構合理、可持續發展的創新人才隊伍,重點培養領軍人才和醫學研究專業人才,積極培養一流水平科研攻關創新主體。加強高層次人才引進,加強對外交流。選送副高以上衛生專業技術職務專家到省內外知名院校學習進修;選送骨科、心內科、心外科、超聲科和消化內科等重點學科人才到省內外知名醫院培訓;積極參與醫療機構援非、援藏、援涼工作。

    3.創新人才使用、管理和評價機制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為重點的事業單位用人機制。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著力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優化醫務人員職業發展環境。健全基層及緊缺人才激勵與約束機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內部分配要向關鍵崗位、業務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績的工作人員傾斜,縮小不同層級醫療衛生機構之間實際收入的差距。通過人才服務一體化、柔性引進等多種方式,建立完善城鄉聯動的人才管理和服務模式。落實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政策,創新公立醫院機構編制管理方式,完善編制管理辦法,積極探索開展公立醫院編制管理改革試點,落實公立醫院用人自主權。

    4.創新行業管理體制機制建立以公益性為導向的考核評價體系,加強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績效考核,考核結果與績效工資總量調整、財政補助、等級評審和領導班子薪酬、任免等掛鉤。優化醫療機構績效分配制度,實行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編制內外同工同酬。鼓勵衛生創新創業,經所在單位同意,允許公立醫院副高及以上專業技術人員(不含領導班子成員)離崗領辦創辦科技型企業或到企業開展創新工作,3年內可保留人事關系,工齡連續計算,薪級工資、專業技術職務等按規定正常晉升;醫療衛生機構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的收益,按規定劃歸成果完成人及其團隊部分,以及科技人員從承擔科技計劃項目所獲得的勞務報酬和績效獎勵,不納入績效工資管理;對獲得科技獎、發明專利獎的醫技人員,單位給予一定獎勵,并納入技術職稱、評優的優先條件。

    (八)發展醫學教育與推動健康科技創新

    1.加強中醫藥職業技術培訓能力建設大力推進醫療教育資源整合,積極擴大醫療教育資源總量,重點加強中醫學、中藥學、中醫康復技術、針灸推拿、中藥生產與加工(中藥栽培、中藥養殖、中藥炮制方向)和護理(中醫、康復、老年方向)等6個專業的培訓,做強區級中醫藥教育中心。

    2.推動健康科技創新1)完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整合優勢資源,加強臨床醫學研究和醫學重點學科等平臺建設。統籌和整合臨床醫療機構,加強臨床醫學和科研數據、影像大數據平臺建設,形成結構合理、功能互補、資源共享的協同創新格局。(2)加強醫療技術科技創新積極推動組建基因測序技術產業聯盟,開展基因測序等精準醫療與檢測服務,招引精準醫療相關的診斷試劑、基因測序、細胞治療領域企業和項目,進一步完善基因測序診斷技術產業化平臺,搶占行業制高點。(3)加強現代中藥科技創新積極推動以本地道地藥材為主要原料的創新中藥研發,加強現代中藥研發相關領域的二次開發、技術升級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究等。積極開展按照全產業鏈整合式開發模式培育的中藥材和中藥大品種深入研究和二次開發;積極開展創新中藥和大健康相關產品研究,形成以本地特色優勢資源為依托的中藥產業鏈系列產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物、關鍵技術和標志性成果。(4)加強大健康服務創新科學研判疾病譜變化、醫療技術進步和健康需求發展趨勢,緊密圍繞健康需求和旅游康養、養老康養等新業態發展,加強大健康產品和服務技術基礎研究,強化大健康產品和服務技術循證研究和安全性研究,探索并建立臨床科研企業融合”“三產融合等成果轉化應用模式。(5)開展精準醫學研究與實踐以疾病防治為導向,形成針對健康人群的健康教育、健康體檢、健康管理,針對重大疾病的風險評估、預測預警、早期篩查、分類分型、個體化治療、療效和安全性預測監控等精準預防診治方案和臨床決策系統,建設我區人群典型疾病精準醫療臨床方案的研發、示范、應用和推廣體系,為顯著提升人口健康水平、減少無效和過度醫療、遏制醫療費用支出快速增長提供支撐,使精準醫學成為經濟和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建設精準醫學隊伍,普及精準醫學理念,鼓勵精準醫學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結合,加快實現精準醫學新模式。開展基于精準健康體檢、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的多中心臨床試驗,通過相關基因臨床信息等大數據搜集和分析,發現更多的疾病預防與診治工具,指導精準醫療實踐。

    3.發展新型健康服務技術加強整合醫學研究,推動信息技術與醫療健康服務融合創新,重點發展個性化健康服務、協同醫療、智慧醫療、醫學應急救援等新型健康服務技術,創新疾病診療和健康管理服務模式。(1)整合醫學研究整合臨床各學科力量,打破學科壁壘,建立來自臨床各科室、中醫與西醫等不同領域專家組成的診療團隊,實現多學科協作、整體優化的診療模式;加強臨床醫學與公共衛生整合,推進慢病健康教育、風險評估、高危人群早診早治,推動晚期疾病治療模式轉變為早期健康促進模式;利用大數據和生物信息學技術整合相關專業和相應學科的研究成果,繪制重大慢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圖譜,明確影響慢病防控的關鍵環節,開發重大慢病防控的集成策略,實現對重大慢病的全因素、全過程、全人群的綜合管理;開展關于個人健康狀況的及時有效的評價和疾病預警研究,提供連續性疾病診療和健康管理服務,推動醫療健康一體化服務發展。(2)個性化健康服務技術研究建立覆蓋醫院、社區、家庭、個體的連續性疾病管理模式,提供關于個人健康狀況的及時有效的個性化健康評價、疾病預警以及主動式干預,強化健康促進。(3)協同醫療技術研究研究互聯網醫療、疾病管理、大數據分析等協同醫療相關技術,推進數字化醫療和移動醫療的發展,研究建立疾病評估及分級診療體系,推動以均等化為方向的協同醫療服務發展;加強醫療信息管理網絡和遠程醫療網絡的整合,開展區域化醫療信息管理網絡和遠程醫療網絡研究,積極推動全區構建覆蓋慢病的遠程醫療服務體系。(4)智慧醫療技術研究基于人工智能技術,推動醫療健康與大數據分析的緊密融合,推動健康風險和疾病預警、預測、診斷、治療與康復等各環節的智能化發展,發展自動診斷、臨床決策、手術規劃、智能康復、個性化健康管理等新模式,推動以智慧化為方向的智慧醫療服務發展。

    4.推廣衛生健康適宜技術應用圍繞常見病防治,充分發揮中醫臨床研究基地等平臺的作用,建設衛生健康適宜技術推廣應用示范基地,積極推廣國家衛生健康適宜技術,遴選實施一批技術可靠、適宜性強、能夠提高基層診療能力的推廣示范項目,面向基層推廣應用創新技術,有效解決臨床實際問題和提升基層服務水平。

    (九)加快健康信息化建設

    加快推進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建設,實現區鄉兩級人口健康信息平臺互聯互通。大力推進居民健康卡普及應用,逐步實現居民健康卡取代各類就診卡、預付卡、計劃免疫卡(證)等功能,以居民健康卡為載體,同步推進居民健康卡與金融IC卡功能加載和應用整合;加快推進居民健康卡與社會保障卡應用功能集成融合,完成智慧達州市民卡建設任務,方便群眾一卡多用。在醫療衛生服務身份識別,基礎健康信息存儲,跨地區、跨機構醫療費用結算,以及金融服務等領域廣泛應用。積極推動互聯網健康醫療服務和基層遠程會診、遠程影像、遠程心電等中心建設。

    (十)加強區域間衛生開放合作

    依托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戰略決策,加強川渝衛生健康戰略合作,創新合作交流機制,促進區域間衛生健康事業共同發展。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充分依托比較優勢深化聯合協作,搭建醫療衛生合作平臺,引導醫療資源跨區域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全面提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和服務水平。推動公共衛生十五協同治理,建立突發公共衛生應急事件應急協作、衛生監督和重大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共同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相互協作,推進衛生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和政策交流,為流動人口提供優質高效的計劃生育基本項目免費技術服務。

    (十一)組織實施與保障措施

    1.堅持黨的領導推進健康通川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政府主導,把衛生與健康事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將主要健康指標納入黨委、政府考核指標,完善考核機制和問責制度。完善健康通川建設推進協調機制,統籌協調推進健康通川建設全局性工作,審議重大項目、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問題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強戰略謀劃,指導部門和各地開展工作。

    加強部門密切配合,區衛生健康、發改、財政、人社、經信、教育科學、文旅、公安、民政、生態環境、住建、農業農村、商務、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根據職能,落實健康通川建設責任,完善上下聯動、左右協調、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共同推動衛生健康工作向縱深發展。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及其他社會組織作用,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會共識和力量,共同推進健康通川建設。

    2.加強健康法治建設堅持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健全健康領域標準規范。加強醫療衛生、食品藥品、生態環境、體育健身等健康領域的執法工作。強化政府在健康領域的監管職責。推進綜合監管,加強執法監督體系和能力建設。加強行業自律,鼓勵并發揮社會力量在監管中的作用,促進公平競爭。建立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相協調的監管體系。建立行政決策監督和責任追究制度。健全信息公開制度,落實信息公開責任。

    3.推進和深化改革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嚴格執行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全面落實基本公共衛生項目。全面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建立起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運行新機制,構建協調發展的醫療體系和分級診療格局。健全藥品供應保障體系。保障藥品供應,保障用藥安全,降低用藥負擔。

    4.保障和落實投入建立和完善衛生健康投入保障機制。按照財權、事權相統一和分級負擔的原則,區財政要將符合政策規定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資金足額納入年初預算。鼓勵社會資本興辦健康服務業。加強資金監督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健全補助資金分配與績效考核結果掛鉤機制。

    5.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大力宣傳新時期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深入宣傳健康通川的新思路新要求,突出宣傳推進健康通川建設的重大意義、總體戰略、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大力宣傳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的新進展新成效,努力讓大衛生、大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培養全民健康、共建共享的良好健康生態,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健康通川建設的良好氛圍。

    6.嚴格考核《通川區十四五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規劃》是未來五年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行動綱領,明確了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要健全規劃體系,推進規劃編制和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提高規劃編制實施的科學性、有效性,健全以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規劃為統領,以醫改、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人才發展等專項規劃為支撐的規劃體系。要推進規劃有效實施,把規劃作為預算管理、財政投入、項目建設、人員配置、績效考核等的依據,增強規劃的約束力;明確工作思路,狠抓落實,全面完成《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和各項重點任務;各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共同推進規劃的有效實施。要加強考核評估,本規劃由區衛生健康局牽頭組織實施,要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動態監測和跟蹤分析,成立專門的評估工作小組,開展中期評估和期末評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