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鄉鎮、蓮湖景區黨委,街道、經開區黨工委,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蓮湖景區、經開區管委會,區級各部門(單位):
為貫徹落實《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推進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的意見》(川委發〔2019〕21號)、《中共達州市委、達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現代農業“9+3”產業體系推進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的意見》(達市委發〔2020〕9號)精神,加快構建具有通川特色的現代農業體系,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夯實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實現農業小區向農業強區跨越,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工作思路。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體,發揮優勢、融合發展,園區引領、聯農帶農,大力推進糧油、生豬、水果、蔬菜、中藥材、茶葉、花卉、水產八大優勢特色產業全鏈條融合發展,夯實現代農業種業、現代農業裝備、現代農業烘干冷鏈物流三大先導性支撐,培育形成特色鮮明、結構合理、鏈條完整的現代農業“8+3”產業體系和“鄉鄉有園區、村村有產業、組組有農場、戶戶有庭園”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把通川建成全國鄉村振興示范區、全省農業農村現代化示范區。
(二)目標任務。到2025年,全區第一產業增加值達35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2500元以上,農產品加工值達100億元;全區糧食播面穩定在50萬畝、總產穩定在19萬噸以上,油菜籽種植面積穩定在9萬畝以上;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達到70%以上,年生豬出欄穩定在30萬頭以上;建成精品示范果園10個,優果率達65%;常年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8萬畝以上,其中高山蔬菜種植面積3萬畝,建成標準化示范基地5個;建設中藥材基地2萬畝以上;新發展茶葉基地3000畝,改造提升老茶園基地3000畝,創建茶葉品牌1個;打造現代花卉基地3個、稻漁綜合種養基地3個;八大優勢特色產業全面實現良種化,培育建成通川脆李母本園;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2.5%;新建現代農產品冷鏈集配中心1個,冷凍(藏)庫保有量達40座、庫容量達30萬噸、現代農業園區冷鏈物流設施覆蓋率達100%;良種應用推廣率達100%;鄉(鎮)組建農機專合社或植保專合社,社會化服務覆蓋率100%;圍繞優勢特色產業,到2025年建設各級現代農業園區20個以上、建成一村一品農業強鎮6個、培育國家、省、市龍頭企業45個、培育農民專合社500家和家庭農場1000家以上、認定新型職業農民1000人以上。
二、規劃布局
堅持“南北分片、分類推進”的鄉村產業發展布局,南部鄉鎮體現在都市休閑為主的精致農業,北部鄉鎮重點發展以糧油、生豬等特色產業為主的園區農業;堅決保障在糧油增產擴面、生豬穩產保供的基礎上,著力推進“花、果、藥、菜、茶、漁”優勢特色產業,夯實壯大“現代農業種業、農業裝備、烘干冷鏈物流”三大先導性產業。逐產業制定發展規劃,逐產業創建現代農業園區,逐產業打造全產業鏈,加快構建現代農業“8+3”產業體系。
(一)糧油產業。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鞏固和利用“兩區”劃定成果,全域推進開展綠色高質高效創建,以“一線兩片”為重點,即巴達高速公路沿線,建設以酵素水稻為主的糧油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片和“天府菜油”示范片,著力打造綠珍大米、保豐大米等區域品牌。
(二)生豬產業。按照穩產保供的要求,盡快恢復生豬產能,全面推行種養循環模式,以種定養、以養定種,建設特色標準化養殖圈舍、配備標準化飼養設備、環境控制設備和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促進生產流程標準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和全產業鏈發展。到2025年,新建成標準化養殖場65個,生豬產能穩步提升;同時在北部鄉鎮重點發展碑廟黑豬,促進產業結構更加優化,生態畜牧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三)水果產業。突出發展“一李兩莓”(青脆李、藍莓和草莓),帶動發展柑桔、獼猴桃、車厘子、葡萄、梨、桃等特優品種,集中規模打造建設以青脆李為核心的環鳳脆李產業帶和家庭農場示范區,實現每個品種都有一個核心區帶動;全區集中建設萬畝核心區5個,千畝精品示范園10個;積極打造特色精品園;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打造集農資配送、種苗供應、規模種植、休閑采摘、冷鏈物流、精深加工、市場集散一體的全產業鏈條。到2025年,全區新發展特優水果面積5萬畝。
(四)蔬菜產業。重點鞏固提升常年蔬菜(含食用菌)基地面積,以“一片五基地”帶狀輻射發展,即以蒲家鎮為核心建立萬畝蔬菜核心示范片,大力輻射發展北部高山優質蔬菜生產,建立北部高山優質蔬菜基地5個。依托種植大戶,不斷加強蔬菜基地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建設,加強蔬菜品種引進更新,推廣實施蔬菜種收機械化工程,推進種植方式變革,大力發展設施栽培。利用城區內防空洞、凍庫等大力發展城市蔬菜精品菜園。強化蔬菜儲存加工能力,培育2-3家精深加工企業,提高蔬菜產業附加值。到2025年,全區常年蔬菜基地發展到20個,成為全市“菜籃子”工程重要保供基地。
(五)中藥材產業。以打造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強區為指導,在北部“七支點”區域大力發展道地中藥材。加快制定我區中藥材規范化種植(GAP)技術標準,建設一批規范化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依托達州中醫藥職業學院和地奧天府藥業,建立中藥材產學研一體化協作發展校地合作模式,逐步建立中藥材產業發展技術支撐體系。加強中藥材類新產品、特色藥膳等開發。到2025年,力爭培育和創建一個省級中藥材現代農業園區。
(六)茶葉產業。突出發展白茶、奶白茶,帶動毛尖、花茶等其他茶產業發展,集中打造碑廟、北山等高山優質茶園基地,改造提升梓桐、復興等老茶園基地,重點開展機采、機收、水肥一體化等建設和品牌創建工作。到2025年,新發展茶葉基地3000畝,改造提升老茶園基地3000畝,創建茶葉品牌1個。
(七)花卉產業。依托達州地理交通優勢,在羅江、蒲家、磐石等鄉鎮,建設集品花、休閑、產業發展為一體的萬畝花卉彩色走廊,做大做強花卉產業,打造達州城郊休閑農業“花卉之鄉”。依托業主重點發展高端設施化花卉栽培,培育一批花卉種苗組培中心,大力發展玫瑰、月季、非洲菊和城市園林布景等為主的特色鮮切花產業,培育一批花卉苗木專業村,催生花苗代培、園藝物業、網上交易等新業態,建設川東一流的花卉交易市場1個。
(八)水產產業。以雙龍、安云、蒲家、北山為重點,建立漁業養殖產業帶10km,推進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和稻田綜合種養,重點打造名優品種標準化生產基地。發展設施漁業,推廣運用大水面生態增養殖技術、池塘健康養殖技術、立體綜合種養技術、循環水養殖技術、流水養殖技術。充分發揮主城區優勢,大力發展城市周邊休閑漁業。以蒲家為核心建立水產苗種生產基地,重點以本地品種、各類名特優品種和引進推廣新品種為主,輻射帶動全區水產業穩固發展。積極探索水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健全養殖管理制度,完善規范養殖設施設備管理、水產品生產、投入品使用記錄,細化安全使用、病害防控、養殖廢水處理、水產品質量安全自檢等制度規范。到2025年,建成水產基地1.5萬畝。
(九)現代農業種業。提升品種創新能力、良種保障能力、監管服務能力、技術推廣和運用能力,統籌推進現代農業種業發展。重點加強生豬、通川脆李、水產種質資源庫和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建設通川脆李母本園,建立健全種業管理體系、質量監測體系、監管法治體系和新品種展示評價體系。
(十)現代農業裝備。全面提升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水平。大力推進良種、良法、良制、良田、良機“五良”融合,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開展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創建行動,在園區率先實現全程全面農業機械化。
(十一)現代農業烘干冷鏈物流。依托區位優勢,加快建設功能完善、上下游銜接、設施先進、布局合理、高效運行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重點補齊基礎設施、車輛裝備等短板,提高預冷、貯藏保鮮和冷藏運輸能力,切實降低農產品腐損率。
三、重點任務
(一)堅持“三園聯動”建設。高質量建設現代農業園區、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園、家庭產業園(庭園經濟),推進“三園”產業聯動、主體聯動、經營聯動、利益聯動。培育1個國家級現代農業園區,創建2個省級星級現代農業園區、10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實現區級園區全覆蓋。通過現代農業園區引領,每個村建設一個(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園,有生產能力的農戶建設一個家庭產業園。到2025年,全區累計建成100個特色產業園、1萬個家庭產業園。
(二)建優產業基地。實施農產品優質生產基地建設行動,推進主城區綠色農產品供給保障基地建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堅持“旱澇保收、宜機作業”標準,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5萬畝。新建和改造糧油基地8萬畝、經濟作物基地2萬畝,建成生豬標準化示范場65個,打造稻漁綜合種養基地3個。
(三)做強農產品加工。結合優勢特色產業布局,依托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實施“農產品加工園區”提升行動,規劃引導資源要素向園區集中,打造集標準化原料基地、集約化加工園區。加快推進優勢農產品精深加工建設,力爭將經開區的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創建為國家級園區。引進先進工藝,建立加工標準體系,生產開發安全優質、綠色生態食品及加工品。大力推廣“公司+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訂單農業生產模式,按照龍頭企業加工要求組織生產,發展專用農產品,建立符合農產品加工要求的綠色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林牧漁業產值比達到2.5:1。
(四)唱響知名品牌。加快推進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高效建設,鼓勵企業開展技術開發、技術創新、技術改造。實施龍頭企業五年提升行動,鼓勵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全面開展“三品一標”創建工作,全力創建“食美通川”區域公共品牌。推動通川優勢特色農產品“走出去銷售”,積極開拓銷售新渠道,打造以交易市場、實體店、網店為一體的“直銷+物流+電商+快遞”營銷鏈。
(五)提高農產品質量。以優質安全發展為目標,推動農業由增產向提質轉變。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推進農產品、水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有效銜接,全面實施《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和監測體系,農產品質量抽驗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主體及示范基地建設,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場,通過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證、實行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建立全程追溯體系等措施,全面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六)推進綠色發展。堅持農業綠色發展,以“一控兩減三基本”為目標,大力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深入實施農藥化肥減量控害、飼料清潔化、廢棄農膜回收、畜禽養殖糞污處理、秸稈綜合利用率、農業投入品整治“六大行動”,基本實現農藥、化肥使用量負增長,廢棄農膜回收率、秸稈綜合利用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92%、95%、95%以上。建設一批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發展的種養循環基地。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莊清潔行動,鞏固提升優良的農業生產環境。
(七)加強經營主體培育。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高素質職業農民。規范農民合作社設立登記、組織運行、財務管理、經營服務等,鼓勵家庭農場主、種養大戶等創辦領辦農民合作社,新培育省、市級示范合作社25家以上。實施現代農戶家庭農場培育行動,積極引導種養大戶建成家庭農場,培育省、市示范家庭農場50家以上。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優先把職業農民、農民合作社社長納入新型農民培育對象。
(八)優先發展支撐產業。發揮種業“芯片驅動”作用,開展本地種質資源調查,重點支持水稻、蔬菜、花卉、茶果、畜牧新品種的研發和運用,加快適宜種子(苗)試種推廣,著力加強通川脆李母本園建設。突出裝備支撐,引進推廣適用山地丘陵的現代農機化裝備,積極開展全程全面機械化示范區創建行動。開展數字農業試點,大力推進農業智慧化、數字化,重點扶持各類經營主體建設新型烘干冷鏈基地設施,爭取新(改)建一批集農產品烘干冷藏、流通、加工、集散批發等功能于一體的物流中心。
(九)推進產村相融。在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中同步規劃特色產業,建設以產興村、以村促產、產村融合、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推動農文旅體養跨界融合,開發鄉村特色文化創意作品,建好農業主題公園、現代農業示范園、重點村落、美麗庭院等。推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休閑觀光農業、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產業設施與鄉村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廁所革命”、村莊清潔行動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五大行動”。到2025年,全區建成“美麗通川·宜居鄉村”達標村115個。
(十)開拓市場資源。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建設等重大戰略部署,推進萬達開農業協同發展。組織參加農博會、西博會、渝洽會、秦巴地區商品交易會等大型博覽活動,推動通川農產品出市、出川。
(十一)強化科技支撐。加強與農業科研院校合作,圍繞優勢特色產業、園區建設、農產品加工、農業裝備、烘干冷鏈物流等重點領域,聯合開展技術研究應用和專業人才培育。加強基層農技服務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的培訓力度,壯大農村“土專家”“田秀才”等技術隊伍。充分發揮農技專家服務團、駐村農技人員和農技巡回小組的作用,做好農技成果轉化和先進技術成果示范作用。
(十二)創新聯結機制。建立和完善各類經營主體利益聯結機制,支持龍頭企業與農民專合社、家庭農場組建產業化聯合體。推廣生產托管、就業帶動、保底分紅、股份合作等合作方式,把小農戶帶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以農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權分置”為重點,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林權等流轉交易平臺,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增加農民財產性收益。扶持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探索農村集體經濟參與園區建設路徑。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區管園區、鄉建基地、區領導分產業推進”的現代農業“8+3”產業體系培育推進機制,將農業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工作來抓。區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統籌負責全區現代產業“8+3”產業體系建設,成立通川區現代農業“8+3”產業體系推進領導小組,統籌推進“8+3”產業體系構建,下設辦公室在區農業農村局,承擔領導小組日常事務。同時,把現代農業“8+3”產業建設情況納入鄉村振興年度目標考核和鄉鎮黨委、政府向區委、區政府鄉村振興述職的重要內容。
(二)強化政策支持。全面落實中央、省、市、區有關支持農業產業發展的土地、財政、金融、稅收、用水、用電等系列政策,加大全區涉農項目資金整合力度用于農業特色產業發展;開發特色產業保險產品,擴大特色產業保險范疇和覆蓋面,降低產業風險;進一步吸引社會工商資本合理進入農村發展現代農業產業,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三)強化改革創新。進一步完善和落實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辦法,發揮好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和服務平臺作用,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規范流轉,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切實探索農村宅基地有效利用方式,支持利用農村閑置的建設用地發展新產業新業態。運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積極轉變農業經營方式,實行龍頭企業加工營銷、專合社組織服務、農民發展種養的產業鏈分工合作經營。
中共達州市通川區委 達州市通川區人民政府
2021年6月1日